第50章
杜甫(小修)
众人都没想到,两个伟大诗人的结局会是如此。
哪怕就是再见上一面也不会让人觉得遗憾啊。
所幸,战争还未来临,他们还有机会。
巨幕中,女子的语气都沉重了些许。
【鲁郡一别,杜甫前往长安,公元747年,朝廷举办制科考试,因为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无人中选。】
【自从,杜甫开始专注于投赠干谒,然而客居长安十年,积蓄越来越少,自己得政治理想也未能实现。】
【在长安,他过得并不如意,所以在这里用“困守”二字。之前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我们看到了他在长安干谒不易的处境。】
【除了不被认同之外,杜甫他还经常生病,我们之前说过他自小身体就不算好,在大约751年,天宝十载,杜甫给他的好友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苦楚,有点类似发牢骚,这里就很清楚地表现出了他在长安的困苦。】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赤县代指长安,长安城的那些官署里面有很多的所谓的英杰能人,他们在冰天雪地中穿着狐裘、骑着快马,却不觉寒冷。对比之下,而“我”却饱受着苦寒的折磨,这把老骨头都不行了。“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可能吧?
李隆基不太相信。
长安城如此繁荣昌盛,那时候还未有安史之乱,他能文识字如何会落得那般下场?
定是夸大之语!
自己得不到任用就开始贬低旁人。
这语句中的嘲讽之意他还是看得出来的。
他认为那些官员们软裘快马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他们可以为自己做事,比旁人享受些那又如何?
都说为国为君万死不辞,可若没有一定的报酬,谁又能甘愿为人做事呢?
【杜陵野老是杜甫的自称,杜陵是杜甫祖籍,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都是他的自称,大家看到的时候知道就可以了。】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这两句都是我们在讲陶渊明的时候讲过的典故,第一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①”表明自己真的很穷了。第二句是说的东陵侯卖瓜的典故,他这里是说的自己比陶渊明 和邵平还惨,至少陶渊明还能荷锄归,而邵平还能卖瓜,而他自己呢,豆苗在已经被荒秽取代,瓜也都裂开了。】
【诗人在其他诗句中写到他这时候是有田地的,至于种豆、种瓜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而杜甫运用这样的典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当时的困苦。】
东晋。
陶渊明不信这杜甫能比他们还困苦。
在那样的社会中就是去田里捡菜叶子都能活下去。
但他很清楚杜甫与自己一样,所穷并非指身穷,而是心穷。
要活下去很简单,要保持自己的本心而后实现理想地活下去,太难。
【陶渊明用这两个典故的时候是为了让自己固穷守节、归隐田园,而杜甫就不同了,杜甫的重点在后面。】
【原本如此穷困,该有的是朋友邻里的相助,而他得到的是什么呢?“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
【乡里儿童的典故依旧是来自陶渊明,就是讽刺那些为官的小人,而“项领成”出自《诗经·小雅》“四牡项领。”
一句,表示大臣自恣。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那些官员们目中无人、鱼肉百姓,朝廷里的那些老熟人也都礼数断绝。总之就是世态炎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走在路上,拳头握得紧紧的。
不知从何时起,这世道竟变成了这副样子。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明白,他们早该明白的。
现在已经不是那只要有才有能就能够走向官场得到重用的时候了,如今若没点背景,不管到何处都只能是难以为继。
若不是巨幕的出现,或许他还要再自欺欺人一段时间,可如今巨幕现,他该去直面这现实了。
杜甫有些庆幸,此番巨幕出,他和李十二白的名声应当更显。
这下不用他们去寻人,应当就会有人来寻他们了。
可他却仍旧担忧,担忧这世道之变更,并不是自己能扭转的。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像我这种不合时宜的人在这个时代自然是要被抛弃的,更何况我还不懂得随波逐流、投机取巧。】
【杜甫这里所说的不能被认同,不仅是他这个人与当时官场的格格不入,还有他的诗歌。】
【他与陶渊明一样,诗歌都是在死后才备受推崇,造成这情况的原因可以用他说的“与时异”来解释。但也不是说他的诗歌在唐朝就完全不被人所知,他比陶渊明的情况还是好一些的,凭着他的这种“与时异”的诗歌,那是生生在浪漫的唐朝杀出了一条血路的。】
【说到这个那得说说唐朝的文化环境。】
【首先唐朝是从魏晋南北朝那时候过来的,抛开隋暂且不提,隋太短了。】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
自从上次隋炀帝大病一场,再醒来之后发现天下都大变样了。
“你再说一遍?谁谋反了?”
跪在地上的小太监战战兢兢,这活他也没法干了。
岂止是一人谋反,是整个天下都要反了。
再加上巨幕预言,若是圣上再晚醒几日,恐大隋已经没了。
然而还没说话,巨幕就又出现了。
一看之下,杨广终于知道是谁谋反,可刚找了人去捉拿李渊,这巨幕又给他来了闷头一棍。
太……太短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人们早就已经累了,所以开始流行玄学,但玄言诗这种体裁在浪漫的唐朝文人这里那肯定是不够看的,他们喜欢的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喜欢写五言如“初发芙蓉”的谢灵运。】
【再者当时社会风气前所未有的自由,这里面的原因还是挺复杂的,简单讲几点,首先就是儒释道开始融合,文化不同,思想碰撞就大,虽然不像春秋战国那时候一样百家争鸣,但总的来说是推动了社会自由的。】
【其次史上第一个女皇出现在这个朝代,武则天当政时,女子虽然没能翻身,但地位还是有所提高的,甚至出现了很多女官,这也促进了当时的民风开放。】
女皇?
女子还能做皇帝?
这……这实在太令人匪夷所思了吧!
唐朝那般繁盛,怎会如此不顾祖宗礼仪?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将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女子如何做女皇?
他刚即位时被太皇太后、太后和姑母夹在中间的感觉他还记得清清楚楚。
所幸如今她们都已离世,若是她们还在,只怕看了这巨幕不知又会生出什么乱子来。
可仔细一想,就算她们真的想,朝中大臣能答应吗?天下人能答应吗?
那武则天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她……她说女皇?”
最近李世民就想着宫中宫女太多,当放些出去任其婚嫁。
这不知是否也能促进女子地位提升。
然,提升可以,可女子如何能干政做帝王?
李世民手握成拳,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
据女子所言,这武则天是唐玄宗之前人,而在自己之后,也不知是不是朝中某位大臣之女。
姓武的……
可女子只说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并未提前面之事,这么说来那女皇做得还不错?
这不可能!
怎么可能?古往今来哪有这等子事?
然而他也知道古往今来,女中豪杰不是没有,可如何偏偏出现在他大唐呢?
【另外就是科举制度带来的思想自由,有唐一代对人才的重视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到了杜甫那时,人们要么欣赏王维的清新田园,要么喜欢李白的极致浪漫,像杜甫这样的讽刺现实又讲究格律的规规矩矩的诗就显得有点太板正了。这也是为什么人家王维干谒当大官,李白干谒侍圣人,而杜甫却只能是困守长安整整十年的原因之一。虽然三个人的结局都很一般。】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
结局一般,是何意?
这说法委实笼统。
但此女将自己与李白列在一处,那想必自己的结局当也与李白差不了多少了。
王维心中倒是没有多大波动。
天将大乱,他如何能独善其身?
【虽说杜甫长在盛唐,但是李白、王维等人名动长安时,他还是个弟弟,珠玉在前,他想出头自然是会困难一点。】
【还有一点,为什么杜甫祖辈都是官员,而他却好像半点没得到 好。这是因为杜审言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但他那个性格可能招了很多人的讨厌, 再一个就是在武则天晚期的时候,他依附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
男宠?
此女真是不知廉耻。
武后一朝之前的那些人都为这话气愤不已。
“女子如何能找男宠?”
此言一出,上次被踹下床的男人,又被踹了。
“娘子这是作甚,难不成娘子想要男宠不成?”
“啊——轻点轻点!啊!”
坐在地上的男人揉了揉自己被摔疼的屁股,哀怨地看着榻上的娘子。
“男人能有三妻四妾,女子为何不能?‘男女虽殊②’具托体先人也。”
女子怒道,“你若不负我,我定不负你!”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蹙眉,这是何意?
她归为一国之君,有几个男宠怎么了?
这女子怎么好像是要说她的不是?
还是说杜审言依附之错?
大臣之间相互依傍虽算不得什么好事,但只要不是结党营私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莫非此几人行径太过分了?
武则天细想了一下他几人平日行为,若是真如自己所想,那杜审言该如何处置?
肯定不能重罚,那样说不定会丢失了杜甫之才。
【而武则天后期因为这些个男宠把持朝政,被逼退位,可以说是晚节不保,这也是后来的皇帝完全杜绝后宫干政的很大一个原因。而武后退位,这些男宠肯定是没什么好下场的,依附他们的杜审言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
先时还处于自豪之中的杜审言:“……”
依附?
如何叫依附?
他得圣上信任,何以要依附那二人?
武则天也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样被定在了原地。
原来自己武周又变回李唐是这样原因。
把持朝政,好大的狗胆!
【就这个原因,即便杜审言身居高位,杜甫得不到重用也是有理由的,而且杜甫还时常夸赞杜审言,虽然夸的都是诗作,夸得也还算客观,但是这官场的弯弯绕绕不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就可以的。】
【但偏偏杜甫就是这么一个务实的人,所以自然就为世所不容了。】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经常挨饿生病,动不动就躺十来天,而身上的衣服补了一次又一次,“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你看不到我家这家徒四壁的样子,天色晚了,泪也干了只能流血了。】
【这可太惨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已经快到家了。
他日后真会如此凄惨吗?
那也难怪此女会说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这个时候诗歌中的情绪已经开始慢慢向下了,但是他的诗还没有完全到达“诗史”的高度,因为他这时候的作品表达的感情还是指向于自己,哪怕有一点点对社会的不满,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自己生病或者饿死的诗,比如《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奉赠鲜于京兆》等。】
【不管这些诗句中有多少叫苦的成分在,都能够说明杜甫当时过得不算好。】
【但是杜甫在长安这段时间也不是全无收获的。】
都这样了,还能有什么收获?
女子先时没有透露过。
杜甫还在思考自己的诗中表达的情感,指向自己……
等等?
诗史?那是何意?
【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典礼,杜甫献《三大礼赋》,这个时间是有争议的,但这件事情是没争议的,可是任何人的文章都能献到圣人的面前吗?当然不可能,所以他搞了这么多年的交际终于有了点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再一次碰到了李林甫,所以这一次还是没能成功,但他的这条路终于朝前迈了一小步。】
【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关中地区包括长安大雨成灾,长安粮贵,大城市开销大,没办法,于是杜甫将家人送到了奉先县。】
大雨成灾?
李隆基刚听到安史之乱前夕,眉心就是一突。
难怪,他就说自己不该如此轻易被打倒,天灾人祸,一定是因为如此才会酿成大祸的,他只要好好准备,早日做好防洪事宜,那事情就定然不会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米贵这个事情是从天宝九载就开始了,天宝九载也是八月大雨,影响甚广,第二年关中地区又一直是水灾,李隆基在长安他也不瞎,他就担心粮食受灾,但是当时杨贵妃的哥哥时任右相的杨国忠瞒报灾情,还打击那些说实话的人,导致后来没人敢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