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2 / 2)

🎁美女直播

【杨国忠的这些行为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安禄山谋反时的借口就是清君侧,清的就是杨国忠。】

李隆基怒急攻心,强行忍着才未将桌子掀了。

这是要做什么,是要造反吗?

也是造反!

李隆基气得不行,头剧烈地刺痛了一下。

可是他想不明白,这玉奴的哥哥,怎么叫杨国忠呢?该是叫杨钊才对吧,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这个哥哥?

不管这杨钊是不是杨国忠,他本还想着看在玉奴的面子上重用此人,还是算了吧!

不仅不能重用,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怎么看,他都绝不可能放过此人。

即便如今这些事情他还未做,遂当即下令捉拿叫杨国忠的,顺便将杨钊也抓了。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李隆基也终于明白女子为何说自己晚年昏聩了,听到这些他都觉得晚年的自己昏聩。

【这时朝廷内外已经算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但是很多人还沉浸在大唐盛世的表面繁华之中醉生梦死。】

【第二年,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弃河西尉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上任前他回奉先县省亲,大战一触即发,然而这时候唐玄宗在哪呢?】

“他……他不在皇宫吗?”

李隆基想。

难道是去汤泉宫了?

李隆基每年出宫大多数都是去汤泉宫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许浑一惊。

这“山雨欲来”一句不是他《咸阳城东楼》中的句子吗?

虽说没提他的名字,但被女子引用到他已经觉得不错了。

那时,还真是如同现在这般“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当时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还从此处路过了,而后在诗中有提及。】

【之前我们也讲过杜牧的《过华清宫》,描写了这一事情。】

【然而此事即便战争在即,国家也有了衰落的趋势,但是任谁也没想到战争会在这时候开始,杜甫自然也没有想到,但是这并不影响噩运在他身上降临,他回到家中,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虽然这个死因有争议,但是一般大家不怀疑是因为这事情就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常态,繁华的大唐,已经不再繁华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不说《过华清宫》还好,说起《过华清宫》那场景就浮现在了李世民的眼前。

国家马上要陷入灾难了,李隆基倒好,还沉迷后宫。

这样的皇帝拿来做什么,这后世都是这般昏庸之辈,也难怪会被女子把持朝政了!

即便他能创造什么开元盛世,李世民也不想给他机会了。

亲手毁了自己创下来的大好河山,比那些努力而没做出成就的人还要可恨!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已经沉思许久了。

说到此处她才终于反应过来,为何自己会被逼退位。

自己和女子口中的李隆基又有何异?

男人,只会影响她开创盛世!

就从今日起,她不要男人照样能活!

【杜甫在这时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百姓们所遭受的苦难。这时候,杜甫所关注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整个天下。而这时候,安史之乱才刚刚开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此言何意?

所以唐朝的衰落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爆发?

而是唐朝统治者之责,是如此吗?无数百姓心中都涌现了这样的疑问。

【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这首诗有点长,咱们意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越老越看不懂这个社会了,难以融入进去,“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我知道,自己的期望实在愚蠢!但私底下我还是想与稷和契比肩!】

【稷和契是传闻中舜的能臣,这里还是表现他还是想为民做事,虽然到头来只得了这么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从八品小官,不是说看不起这个守兵器的小官,主要还是专业不对口了。】

专业不对口?

杜甫将女子说的这些自己懂的不懂的都牢牢地记在心里。

他想,巨幕降临绝非随意而来,定是有何寓意,他虽不懂,但这都是天机,说不定能改变将要发生的事情。

至少做他所能及,不能让自己的孩子饿死,若是能拯救百姓那就更好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就知道,没有为人臣者不羡慕这些上古先贤。

可是能成为他们的人是少之又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这样的想法难以实现,但就算是“我”白了头还是会为之努力决不放弃,“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除非“我”死了。这里有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我整日整日地为百姓担忧,想到他们受苦我就心焦,“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同辈们都嘲笑我,但我却更有干劲了,这里言外之意,我本来就跟他们不是一路人。“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我不是没有隐居的打算,能在山川湖海间潇洒度日,岂不快活?“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但是一想到我碰到了一个像尧舜一样贤明的皇帝,我就不忍心抛下他。】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大概是因为这首诗太长,女子并没有将整首诗放出来,而只是一段一段放的,刚刚一放出来李隆基就看到了这一句。

他甚至怀疑是自己眼花了。

以杜甫这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为何会在此时写这样的话?

难道这诗又是要献给自己的?

【然而他这里说的“尧舜君”是指的唐玄宗吗?可现在唐玄宗不是已经不再贤明了吗?】

果然,李隆基就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

他自己都不觉得那时的自己可以跟尧舜相比。

思及此,不觉气愤万分。

【杜甫长于开元年间。而开元年间的唐玄宗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明君,所以即便到了这时候还有人对唐玄宗心存幻想也是正常的,但杜甫是不是其中一员,这还有待考究。】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如今这朝堂上人才济济,难道会少了我?“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但是就连葵藿都要朝向太阳,这忠君的本性我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改掉?“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回头想想那些像蝼蚁一般的小人物为了 自己,整天只知道为利钻营。“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我为什么要羡慕那些大鲸,想去海里驰骋呢?】

【这几句都是在表明杜甫想要为国效力的决心,他明明可以像那些小人一样也为了自己混个官当当就可以了,可偏偏想做实事。明知道朝堂上根本就不缺他这么一个人,可还是想去努力。】

唐元和年间。

韩愈深深地叹息了一声。

前前后后,幕中女子讲解了四个人,仿佛是在告诉大家忠君爱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没什么好下场似的。

然而他明白,女子对其质量是持赞颂态度的。

可是往往不能随波逐流的人都会像杜甫这般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系下去。

他们就像那入夜的飞蛾,明知前方就是火海,却依旧前赴后继。

杜甫,是值得尊敬学习的。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就因为我那与小人不同的志向,我耻于去巴结权贵,所以误了事,“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直到现在我还穷困非常,怎么能忍心就这样被埋没呢?“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我没有像许由、巢父那些隐士一样潇洒隐居,虽然对此惭愧,可我还是不想丢了我自己的节操,“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没办法排遣我心中的苦痛,只好放声歌唱破除烦忧了!】

“什么呀?”

很多百姓有点看不懂他这话了。

明明写了那么多的干谒诗,怎么还说自己是“耻事干谒”呢?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幕中女子曾言他书干谒不少,何有此言?”

众人都开始对他这诗句表示怀疑。

有人回答道:“尔等可是忘了,女子说他干谒诗与旁人不同。”

果然,没一会儿女子便说起了此事。

【这前面一大段就是表明杜甫的壮志,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从这里面能看出来他其实跟陶渊明是有点像的,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他在挣扎,他知道自己去干谒结交权贵是不对的,可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得不去做,但是做了又还是没办法真的向小人折腰。】

【后面他开始描写从京城到奉先县这一路的见闻。】

【“岁暮百草零……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杜甫是在十月到十一月这段时间回的家,他在此处描写了一下环境的恶劣,草木凋零、寒霜满身,早上的时候路过骊山,圣上的御榻就在那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有些臊得慌。

他虽然归为天子,不过是去骊山避寒避暑,这事情本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如今百姓困苦,大战在即,他却因被蒙蔽而一无所知。

他气得手脚冰凉,虽不知事情为何会到了那般田地,但他很清楚,他作为天子,难辞其咎。

“圣上,太真娘子来请安来了。”

“不见!”

李隆基说完又道,“让她回去,没我的允许不准她再踏出宫门一步。”

她在这些事情中起了什么作用还未可知,等他将一切查明,如果跟她有关,那他绝不会姑息!

【华清宫就像天上瑶池,在这里守卫的羽林军密密麻麻的,“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能在里面欢愉的都是那些有着泼天财富的贵人,然而这些人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都是从那些普通百姓的身上来的啊! 】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在朝廷里啊,挤满了这些富贵的“济济人才”,那些稍微有点良心的人都惶恐不安,“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而且我还听说皇宫的那些金银珠宝全部都被搬到了国舅爷的家里。】

国舅爷!

不用说,李隆基已经猜到了,一定就是先时说的杨国忠。

他们怎敢如此?

骊山将永远关闭,他李隆基不会再去那地方。

【“卫霍”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卫青和霍去病,他们都是汉武帝的亲戚,这里就是代指的杨国忠。】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汉武帝看了直摇头,这也能跟他扯上关系?

他的卫青和霍去病可比这什么杨国忠靠谱多了。

看了这唐朝的历史简直让人心惊,倒是叫他收获了不少治国之策和克己之道。

【这些人吃的东西都是极好的,什么橙子、橘子,那都是寻常人吃不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里的臭我个人认为读“xiù”是食物飘散出来的味道的意思,但是也有读“chòu”的,意思是富人家的那些酒肉多得吃都吃不完,甚至放到发臭。】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岂有此理!”

李世民简直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竟然会出现在那样的盛世大唐。

女子一开始展现出来的开元盛世难道是假的吗?

为何这么快就变成了这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③”

黎民百姓如同载舟之水,能承载江山亦能倾覆江山。

李隆基不懂体恤天下百姓,此子不配为帝王也。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他们在骊山醉生梦死,即便咫尺之间,他们却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天。这些事简直让人都说不出话来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说不出话来了。

他只觉遍体生寒,他不敢相信那些都是因他错信奸臣而起。

可根据他这段时间的暗查,这些事情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现在巨幕只是将这些提前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没有办法再自欺欺人了。

他该有所行动,该让这社会回到开元年间。

趁着为时未晚。

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报孙会宗书》

②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宋书》山阴公主的话

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