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是不是真没人呢,有人。“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这里就要靠大家想象了,你个死鬼,怎么才回来?等确信是自己的郎君后,妻子才激动地流泪。这里的怪是真的怪吗,那肯定不是,而是对杜甫劫后余生的一种难以置信,后面的流泪也是喜极而泣。】
【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
【不仅是妻子惊喜,邻居们也是十分地惊讶,“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他们扒在墙头, 不停地感叹,感叹的是什么我们不难猜测,或许是自己的亲人没能回来的怅然,或许是看到杜甫一家团聚的羡慕,又或许是其他的什么情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看着杜甫,各自有着不同的感叹,这些杜甫没有必要全部说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宋,庆历年间。
司马光微微颔首。
此言有理,这正是杜诗之中的“意在言外”。
【最后,邻居们散去,孩子们也入睡了,这时候夫妻俩相对而坐,本应该冷静下来了,但杜甫却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还不敢相信,竟真的重逢了,就像是在做梦一样。】
【读杜甫的诗咱们不能只读表面,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翻看派人记下来的杜甫的这些诗句,陷入沉思。
想象。
他想象了一下,怎么也无法想象邻人扒在墙头看自己的场景。
若真有人敢爬大明宫中的墙头,那羽林卫的武器能将之捅成筛子。
【其一将他回家时的场景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其二写的是回到家中的激动之情已经慢慢冷却,他复又想起自己如今的现状,苦闷不已。】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人都已经老了,“我”却还是一事无成,只能茍且偷生,回到家中也只是郁郁寡欢。他也很清楚圣上对自己的厌烦,一方面杜甫是知道自己应该随波逐流。对待圣上时,不该说的话别说,保住自己的位置再做事情,但另一方面他在该谏言时却又无法控制住自己。】
【我们刚才说他因为房管的事情差点获罪,被判无罪后,有一个叫吴郁的人因为在处理间谍的事情时公正不阿,结果得罪了权贵被肃宗贬了官。】
真是岂有此理!
在这种时候他竟还敢这样随意用人!
李隆基虽心中带着愧意,却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在当时那样的情形下李亨不说拉拢人才反倒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听信谗言,没点魄力。
虽然他也知道,做帝王很多时候身不由己,但被牵着鼻子走,只能是死路一条。
自己……
李隆基头痛。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杜甫作为左拾遗是应该要上书谏言帮吴郁说话的,但是杜甫没有这么做,这也是我们之前说的,杜甫他并不是完美的,相反他很清醒,他会去干谒,也会去保全自身。】
怎么会?
他竟会做那样的事情吗?
杜甫不敢相信,自己怎会轻易妥协?
他一直以为自己心志坚定,就算是干谒,为了进入官场只要是没做伤天害理的事那无甚大碍。
但他从来想的都是进入官场后保持自己的本心,难道他也不行吗?
“杜郎?”
杨氏发现他脸色苍白,忙为他倒了茶水。
杜甫摇摇头,示意没事。
【但是他这么做,最痛苦的还是他自己。后来他曾写过一首《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到死了都会觉得自责,“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
【所以杜甫根本不是那种曲意逢迎的人,后来选择做自己被肃宗不喜才落到被放还家的下场。】
原来如此。
世事终难两全也。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他觉得他自己一定能比这肃宗做得好。
即便女子没有提到。
忠言虽逆耳,可不听如何能行?
古今如此多的例子摆在他们面前他们都看不到吗?
怎会如此胡涂?
想了许久,李世民还是没有想到约束后世的有效的法子。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孩子也像是察觉到了“我”的情绪,一直在“我”跟前绕,生怕我又走了。】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回想起之前在此处散步纳凉的场景,那时候还有些欢趣,“萧萧北风劲”,风景突然变了,过去的静好好像没了,一下子如北风那般吹得人心也凉了。“抚事煎百虑”要担忧的事情太多了。】
【还好今年秋天的收成还不错,已经能想象美酒的味道了。“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今年的酒够喝了,暂时借此聊以自慰一下吧,“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
东晋时期。
陶渊明咕噜噜喝下两口酒,笑了。
最后还是得靠着这酒啊!
爱酒之人跟他都是一路人。
“别喝了,再喝都快没了。”
听了妻子的话,陶渊明笑,“不是还有那秫种吗?”
不说还好,一说就被嗔了一眼。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①”,在乎于山河之间也。】
宋,庆历年间。
欧阳修拍手叫好。
“好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河之间也。”
杜工部的经历真是让人动容。
女子所言极是,如今官家善于纳谏,又重视他们这些人,他们更该趁此机会干一番大事业,别落得像杜甫那般的凄凉下场。
【虽然我们经常说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萧散自然,但其实多读他的诗就会发现他不是只会这两种风格,而是各种风格他都能驾驭,只是写得多少的问题,元稹曾经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还把他的诗与《诗经》、《楚辞》、曹操、刘桢、沈佺期、宋之问、苏武、李陵、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相提并论,一看到这么多的人我们就该知道了,他的风格的多样化。】
【除了他的诗歌风格,在诗歌体裁方面也是众体皆备,众体皆佳,他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
【在这首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的自然,但杜甫的自然当中又带着自己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众体皆佳?”
杜甫有些惊讶于这极高的评价。
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文才,但听到自己是伟大的诗人时心中已经是十分激动了。
现在他又听到了什么?众体皆佳。
而且这元稹竟把他与那么多厉害的诗人相论,会不会太夸大了?
唐,元和年间。
元稹可一点也不觉得夸大。
他与乐天一向崇敬杜甫,杜甫,当为我辈读书人之楷模也。
【我们再来看看其三,其三是邻人提着酒壶来找“我”闲谈,然后一起谈到国家大势的场景。】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客人来的时候家中的鸡还在争斗,咯咯乱叫,“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撵着把鸡撵到了树上,这才听见了敲门声。】
【这短短几句,就将一副充满乡村野趣的场景给描绘了出来。赶鸡上树这个大概是说把鸡赶回窝的意思,现在的农村也有鸡是睡树上的,但我没见过,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这不是特别重要。】
东晋。
没见过?何意?
鸡不睡在树上睡在何处?
陶渊明有些好奇,他自己的诗中不也写过“鸡鸣桑树颠”之句吗?
为何当时女子没提出疑问?
不过杜甫这些诗句确实挺自然的,他挺欣赏。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原来是一群老人来慰问远行而归的“我”。】
【这些老年人的手里都带着酒,倒出来才发现这些酒都清浊不一,“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为什么呢?老年人们自己解释了,“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这些酒之所以这么清,是因为种黍的地没人去耕种,“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战争还没结束,家中的劳动力都打仗去了。】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让“我”为这些父老们歌唱吧,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带着酒来看“我”,“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唱完不禁仰天长叹,众人都落下泪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他统治下的大唐。
李隆基摇头,完全忘了巨幕之中已经是自己儿子的天下。
以往他只觉得大唐威武,那些周边蠢蠢欲动的小国打了就打了。
可如今看来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他的一个小小的随意的行为可能就会给之后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子曰:“三思而后行。”
此话正该是他们这些人该听的。
【《羌村》三首,情绪层层推进,看起来此处只是一个没有受到战争波及的闲适山村,然而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都身处同一片大地,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大唐,大唐破碎了,他们能安然无恙吗?】
【杜甫用平实的话语,写出了最残酷的战争下的乡村之景。】
【这就是杜甫诗史的意义。】
【若是没有杜甫,那我们所了解到的可能只是史书中战争下牺牲的冷冰冰的数字,但是我们却无法知道这些幸存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也无法体会他们心中的煎熬。】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后面的山河是故意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