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杜甫
【杜甫在秦州并没有待多长时间,大约三个月,但是他平均每天都会留下一首诗。】
【这个时候的杜甫早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少年意气,也正是对唐王朝最失望的时候,但是他距离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还差了那么一点点。他在这个时期写的诗都带着无尽的萧瑟,是完全可以反应他当时的那个心境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女子曾说一叶知秋。
李隆基也想通了,这时候的杜甫对大唐如此失望,想必天下百姓亦是如此。
只怕看了这巨幕,这些真正心怀天下的文人才子都不会再来为他 效力。
除非……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看着自己写在一旁的那三个戳在他心尖上的字。
他恐怕只能下罪己诏了。
【经历过唐王朝从繁盛到战火纷飞,对两任帝王从信心满满到逐渐失望,杜甫的诗歌内容与艺术表现上也都有所改变。】
【一开始他的诗歌中多是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后开始转向黎民百姓,到达这时他虽然还是关心着国家人民,但是诗歌表达的内容开始往回收,他开始转向日常生活细节,这样的转变也让他的诗歌开始有了一些瘦硬奇寒的表达,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的诗风。 】
唐,元和年间。
韩愈就说自己比较欣赏李贺的诗作,不曾想他们算是同出一源?
但他自小多看古文,诗歌中该不至于只有杜甫之风。
还有这瘦硬奇寒,他有些不大理解。
而另一边的李贺没想到自己能与昌黎先生相提并论,只觉十分荣幸,倒没去想太多风格问题。
女子分明是夸赞杜甫的,所以当不会有什么问题。
更重要的是,女子讲了这么些文人,风格都不相同,他也不觉得谁的有多不好,反而各有各长,所以这点应当是没那么重要的。
【在回归自我的内心后,杜甫在此处也关心着自己的朋友,比如《梦李白》二首就是在秦州写的,还有这一首《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这是写给被贬台州司户的郑虔的。】
【郑虔这个人是在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肃宗至德二载被贬的,当时杜甫就写了诗送行,现在纯粹的就是思念。在真正理解这首诗之前我们要知道杜甫在秦州是个什么样的心态,当然了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毕竟我们永远也无法真正明白鲁迅的枣树意味着什么。】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刘备等人终于占领了涪城,距离拿下益州不过一步之遥。
诸葛亮也从冀州赶到了此处。
“先生,此鲁迅似是方才女子说的反对你我二人之人。”
诸葛亮沉吟半晌才安抚道:“他反对的似乎是后世书中的你我,现如今这倒是不是最重要的。”
现如今虽说许多百姓因主公仁德前来投奔,可更多的有才之士却是信巨幕想着去邺城博一个前程。
那对他们来说实在不算好事。
【杜甫一直是保持着“奉儒守官”的信念的,而且他还有“致君尧舜上”的夙愿,但是这几年的经历直接让他信念崩塌,所以这时候他的心情应该是矛盾的、痛苦的、迷茫的。一生坚守的信念崩塌,突然不知道做什么了,这可能比贬官比贫穷本身带给他的痛苦还要大。】
【那个时候他说不定还后悔自己背弃了自己的信念,但是他又很清醒,知道自己回去做那个官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所以没办法,只能转移注意力,开始转向生活、转向亲朋好友、转向自己的内心,但是这种转移并不是无意识转移的,是刻意转移,所以我们在他这一时期的诗句中还是能看到他内心的痛苦。】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还在想呢,虽然自己未曾经历,但其实也在心中为自己弃了官而有些落寞。
人活一世到底想做什么,其实他是很清楚的,若真是不行了,他该怎么办?
他才发现即便是知道了将来会发生什么,却似乎根本没什么作用。
怎会如此?
他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有时候常说“难得胡涂”,活得太清醒的人往往没有那些没心没肺的人幸福,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有了杜甫的清醒,我们才能看到他如此多清醒的诗句。】
李白倒是被这“难得胡涂”四个字给吸引了。
说得还真是没错,做人为何要那般辛苦。
糊胡涂涂地过一生,谁又能说不好呢?
若让他去过杜二甫的一生,他宁愿胡涂。
【“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
台州那地方临海每日每夜都是风浪,“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
郑公你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这几句杜甫叹息郑虔无归期。】
【说起这个郑虔他被贬的原因依旧和安史之乱有关,我们之前说过安禄山占领长安后抓了一批官员,还给他们授予官职,其中就有郑虔,于是收复长安后这批人自然就要被清算。】
【本来他们这些人按律都是要被处死的,但因为崔圆的相救活了下来,而王维因为有个像苏辙一样的好弟弟愿意为他恕罪,所以只是降级,后来官还越做越大。】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
王维最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但他没想到圣上竟如此轻易地就放过了他,还让他升官。
好弟弟,当是夏卿吧?
那崔圆又是为何要救他们呢?
总不能是因为他们的文采?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忍不住笑了一下。
自从讲起杜甫,他的脸色就没怎么缓和过。
说起子由,方才好些。
这些年子由确实帮了他不少的忙,若不是子由,只怕他都活不到今日。
【“昔如水上鸥,今如罝中兔。”
jū中兔,就是笼子里的兔子的意思。以前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的,“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
如今却像这笼中之兔失去了自由,性命都在他人手中,真是让人悲哀。】
【这里的他人,三月以为应该不是指帝王,因为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若指的是帝王的话,那就基本没有“水上鸥”的时候,这里应该是指的那些想要将他们贬官的人,后文中也有体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过略一提,李隆基就明白了。
不是指的帝王,那就是指的蛊惑帝王的那些人。
这话似乎不是很妥当,这郑虔等人本就该死,现如今只是贬谪已经很不错了。
李隆基已经很冷静了,他不能再随便评判幕中女子所言真假,她真像是神仙似的,似乎什么都知道。
但是想到有些奸人在他们面前利用他们去做些唯利是图的事,他就气得不行。
天子都敢利用都敢诓骗,这些人胆子真是大得可以。
然而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气那些人,但他更气的还是被蒙骗的自己和李亨。
【“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这一句是在写郑虔的处境,“呼号傍孤城,岁月谁与度。”
台州那地方十分危险,都没人和你一起度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的“山鬼”、“蝮蛇”、“呼号”、“孤”等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有了我们前面说的瘦硬奇寒的感觉,而这些类似的词就经常出现在韩愈、李贺等人的诗中,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杜甫众体皆备,就是这么回事,虽说他的整体风格就沉郁顿挫,但在此之下,他也有豪放的、自然的、奇崛的等各种类型的诗句,这就是杜甫。】
唐,元和年间。
韩愈一想还真是,为了避免流俗,他在作诗作文时总会选择一些特别的词句,原来这在后世人眼中是瘦硬奇寒?
那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他想了想孟郊和李贺的作品,想来当不错吧?
【“从来御魑魅,多为才名误。”
“御魑魅”是被贬的意思。一直以来被贬大概都是被才名所累,“夫子嵇阮流,更被时俗恶。”
郑公你啊是嵇康、阮籍那种的,就更不被世俗所容了。】
西晋景元年间。
山涛又来寻嵇康来了,就劝着嵇康出去做官,但嵇康依旧不愿,甚至直接当场拿了纸笔准备写绝交书。
巨幕一来,他们便也暂时歇了下来。
“不为世俗所容?为何不为世俗所容?”
山涛说:“那时都推崇他的奉儒守官,而你……”他欲言又止。
“个人有各道,我还管他们如何想我不成?”
【这几句话还是有点诉苦的味道,大概是从“野无遗贤”的事情开始,这样的想法就已经开始在杜甫的脑海里生根了,人的任何经历都是可能影响一生的,尤其是像杜甫这样的文人。】
【这里表现了郑虔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其次他应该像嵇康、阮籍那样随意洒脱,可这时候不是正始时期啊,这样的战争年代,人们已经不仰望那样的名士了,更别提是长安的那群人。】
【皇上想要的是乖顺的,懂事的,而那些佞臣想要的是无法超越他们的,而郑虔显然不在其中。】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岂有此理!
李隆基太气了。
每次女子说起这些他总觉得是在侮辱他们大唐王室。
可偏偏女子说的都是事实,就更显得他们昏聩了。
不过李隆基心中还是有杆秤的,至少这件事情上,李亨没有做错。
按律行事没什么问题。
就是那些太监……
居然被他杀了,动作倒是快。
【而杜甫在这里还有劝郑虔小心的意思,现在这个世道已经不是从前他们一起喝酒的时候了,时局动荡,小人当道,郑公一定要小心啊。】
【很有可能杜甫弃官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他在《梦李白》里也写了类似的话提醒李白小心。】
【他说:“海隅微小吏,眼暗发垂素。黄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
你都老了,在台州做个小官,也不是个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东晋。
太多人用他这句话了。
颜延之把陶渊明送走已经好几日了,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