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2 / 2)

🎁美女直播

听女子说到此处,他蹭地坐起身来。

他以为,杜甫虽高风亮节,但若论起文才,杜甫是不如李白的。

古往今来多少人能写出那些诗作。

然而,却没有人赞同他这样的想法。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近日,儋州风更大,仿佛能将整座岛屿卷走。

文人相轻,实属无意义之事,取其所长便好,何必贬低?

但苏轼虽如此想,他也清楚,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面对任何事物心中总有杆秤,只要不是强词夺理,便也就无所谓了。

【其后就大多认为李杜并称了,包括我们现在,这主要还是我们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了,但扬杜抑李的声音却也从未停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扬杜抑李?”

杜甫惊讶地看向身旁的杨氏,“这怎么可能呢?”

此女说的迷弟他懂了,就是崇敬对方。

他是李白的迷弟没有错了。

李白不仅文才卓越,而且他那潇洒的个性非一般人所能有。

杜甫是十分仰慕对方的。

怎么会那么多“扬杜抑李”的说法?

他拿出自己和杨氏记下的自己未来的诗句,他确实因为这些诗句十分自豪,但这真能超越李白?

“如何不可能?”

杨氏问道。

她一向倾慕杜甫的文才,若非如此她说不定都不会嫁与杜甫。

但是这些日子以来,她也看到了杜甫的不如意,许多人不认同他,他心中也一直不愉,可她从未怀疑过,是那些人没有眼光,致使珠玉蒙尘。

如今可算好了,有了巨幕的承认,杜郎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呢?我们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他们两人其实都是各种题材、各种体裁都能写得很好的诗人,然而,他们一个人着重表述自己的理想,而另一个人则注重书写现实的人生。】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十分认同。

没错,此所以他以为李白不如杜甫的点,但他可从来不否定李白的诗作。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可不管战乱前后,诗中皆是自己理想。

【我们在杜甫的诗句中,多看到的是《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特点,而在李白的诗作中,多体现《离骚》中的积极浪漫。】

【所以杜甫与李白之争其实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抗争,但二者本就不该对立,都是 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李杜二人缺一不可,若缺其一,盛唐文学也就不完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操突然召曹植前去,刚到巨幕就开始了,父子俩便一同赏巨幕。

也不知为何,曹植就是对这李白很有好感。

他也承认杜甫作品不错,但他们怎能扬杜抑李?

说到这处他才明白为何了。

他们都说自己是“以势窘益价”,这杜甫不也如此?

虽然李白亦没有得到重用,可言语之间积极豪放。

他不是“以位尊减才”,他是以乐观而减才。

【公元701年,长安元年,李白生于绵州,关于他的记载并不怎么详细,在家世上有许多的猜测,其中有一点,据说他的父亲有罪在身,所以他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他也确实一生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今日为父叫你来,也是为了此事。”

曹操突然开口,曹植立马正襟危坐,却没懂他的意思,脸上露出疑惑之色。

“此科举乃国之大业也,为父想将此事交与你,可莫要叫人失望。”

曹植本早已经对曹操的严肃之相习惯了,可这许久未见却叫他心里突突地跳,怎么也猜不到是什么事。

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事情。

曹植激动得双手无处可放,“多……多谢父亲,孩儿定当全力以赴。”

唐,元和年间。

每每说起科举之事,李贺心中都不甚舒服。

如今虽好些,却还是觉得遗憾。

但文才如李白都没能参加科考,他还有何可惜的?

这世间有才却得不到重用的太多了,如屈原、如曹植、如苏轼、如李白、如杜甫、如他。

大抵都是命数。

不如学着李白积极乐观一些。

【咱们之前说过,杜甫和李白有一个很相似的点,那就是狂傲。】

参考数据:张步云,论李杜优劣之争一——兼对 《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