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1 / 2)

🎁美女直播

第62章

李白

【他侠肝义胆、仙风道骨,他飘然不群、放浪不羁,他的生活浓烈如酒、浪漫如诗,他笔端诗千首、潇洒比英雄,他是太白金星下凡尘,他就是诗仙李白。】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最近咸阳宫内的气氛比之前更压抑了。

“二世而亡”四个字仿佛一块巨石压在咸阳宫上,稍有不慎就会砸下来,压得他们粉身碎骨。

赵高被赐下毒酒扔到了乱葬岗,公子胡亥也被幽禁在甘泉宫,除此之外,陛下倒是没有什么行动。

可偏偏就是他没什么动作,这才叫人心中不安。

“太白金星下凡尘。”

每次嬴政对修仙之事有些怀疑时,女子就说一些不清不楚的话,让他又在心中升起一些希望。

但他也记得,上次谈杜甫时女子说过李白去世了,并不是升仙而是去世。

所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最近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政务上,却也没有忘了找人调查巨幕,可都一无所获。

这事情还真是有些难办。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轰隆隆的大雨挡不住巨幕的声音。

李白随意找了一处草堆坐下,倾盆大雨中,外面的天已经快看不清了,他打算就在此处凑活一宿。

巨幕上的光照亮了他周边的环境,这样观看自己的经历,还挺奇妙。

他总觉得女子口中的他似乎不是他,但又好像每一句都是他。

【我们今天讲解李白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先来看看古往今来人们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是中国古代“诗坛双子星”,所以关于他们的评价也经常是放在一处的。】

诗坛双子星?

为何是他们二人啊?

众人已经接受了杜甫诗圣的名声,但在很多人心中他的诗句还是没那么惊艳,若他的诗句可以与李白齐名,那王维也可以,为何没有王维呢?

而在元和年间,众人又是另一种看法。

不止元稹、白居易,许多人都觉得李白的诗句是比不上杜甫的,哪怕他们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但是能作为诗史的只有杜甫的诗,能众体皆佳的只有杜甫。

李白再优秀,比之杜甫还是差点。

【我们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够很清楚地总结出来,从李白诗名大盛说起,那时候人们显然是更看好李白的诗句,就连杜甫都是他的迷弟。】

【到了大历年间,李杜开始并称,这时候杜甫的诗慢慢开始受人推崇,而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却开始扬杜抑李。】

唐,元和年间。

他何时扬杜抑李了?

白居易想反驳,可自己方才刚在心中想了李白诗不及杜甫诗句的事情,如今却是没法反驳。

可是他觉得李白的诗那就是不如杜甫啊。

即便也已经十分优秀。

不过似乎这幕中女子是更讲求诗句之美的,如此倒也能理解。

但这样一来,就与他的“文章合为时而着”的观点对立了,万一众人写诗又变回那种没点思想内涵的无病呻吟就不好了。

白居易也没担心多久便把悬着的心暂时放了下来,幕中女子评价诗句时也还算客观,应该不至于。

【但是韩愈开始反对这样的观点,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肯定了两人的诗作。】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时期,被并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十分推崇李杜二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先时说到小李杜时李商隐就在想这个李是谁,没曾想竟是自己。

听闻杜十三久病,他也许久没见过对方了,也不知对方是否安康。

两人关系虽算不得亲密,但却也算是朋友。

他没法回京城一见,却也该去封信的。

而对于李杜二人的评价,他也不甚明白,两人之诗,于数量皆众多,于质量皆上等,如何比较高低?

远在长安的杜牧已经是强弩之末,但他却恍若未决,看巨幕看得津津有味。

原来小李杜的另一人是他。

倒也不错。

元白二人扬杜抑李的心思很容易解释,正如女子所言,文化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他那时正需要那样的诗作,想法难免就有所偏差。

杜甫、李白二人,风、骚继承者也,谁能随意将其较高下呢?

【到了宋代,大多数文人又开始扬杜抑李,比如王安石,但也有李杜并称者,比如王禹偁、苏轼。】

宋,庆历年间。

王安石还在忙碌,他与晏殊、欧阳修等人的想法总有冲突。

其实他受命之前,就已经从幕中女子之言听出来了,他和欧阳修等人共事是很难的。

可他还年轻,即便以后的名声大,现在依旧会让人觉得是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

说起李杜之事,他对此却十分坚定。

杜甫之诗装了天下,而李白之诗却只有大梦一场。

欧阳修好不容易得了一日休沐,本打算趁着这机会好好歇歇,正在躺椅上躺着假寐就听到了巨幕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