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自己不包容自己,那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李白作为顶级诗人,以乐府、歌行、绝句传世,就像杜甫在律诗上的成就一样,站在巅峰,但是他们的文章其实也是很优秀的。】
【李白和杜甫被唐玄宗注意到,都是因为他们的赋,但是很显然的是,那时候入仕做官只有文才也是不够的。】
这话本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但是却一下戳中了许多人。
他们中许多读书人在看了这些文人的讲解之后心中都多多少少对自己的道路产生了怀疑。
但是他们忘了,虽然单有文才不够,但没有文才就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女子讲解的悲情文人,那以后她还会说到平步青云的文人吧?
总不能因为这些就放弃自己的前途。
国子监内的许多学子都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会冲到朱雀门前去,如今想着背上还冒冷汗,他们实在是太冲动了。
所幸圣人不追究,他们才保住一条小命。
如今看来圣上也改过自新了,他们更应该收心努力读书,明年的制科考试圣上如此重视,正是他们的好机会啊!
【李白用神鸟希有鸟比作司马承祯,而后以大鹏自比,写下了这篇赋。】
【这篇赋的主角大鹏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为本体,但虽是如此,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战国时期。
庄子带着弟子们登山停在了一棵大树之下。
弟子疑惑道:“为何论及老师,老师也毫无波动?”
巨幕在这个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可庄子不仅不在乎,还带着他们爬山,方停下歇息幕中女子就提到了他,可他还是没什么反应。
“她论是她,而非吾,为何波动?”
【《逍遥游》中写大鹏的形体、大鹏的飞翔,却没有写大鹏的性格,但李白的《大鹏赋》中有“怒无所搏,雄无所争。”
和“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
这样带有性格色彩的句子。】
【从这两句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这篇文章的霸气侧漏,大鹏发怒时,没人敢与他搏斗,大鹏称雄时,没有人敢与他竞争。大鹏不骄矜自大而且凶狠暴戾,每每顺时而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东晋。
陶渊明以为庄子心中无物,追寻自由,自然不需要发怒称雄。
而李白胸怀抱负,他一生都在追求功业,所以才会与庄子有所区别。
陶渊明信奉老庄之自然,却也真的看好李白的这种豪放。
虽各路不同,但也不影响他欣赏此二者。
【这篇文从大鹏的活动,大鹏与自然的关系和大鹏与黄鹄、玄凤、斥鷃等俗鸟的对比,塑造了一个畅然自由的大鹏形象,也表达了作者的豪情俊逸与远大抱负。】
【最后,李白写道:“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李白看来,他作为大鹏和作为希有鸟的司马承祯是同路人,两人已经携手翱翔,而那些斥鷃一类的鸟却因为自己见识太浅,还在嘲笑着他们。】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从他懂事以来,不理解他之人众多。
有时写作诗文便忍不住讽刺。
他早知道许多人笑话他。
笑话他狂放不羁,笑话他一事无成。
他们不懂,李白也不在意,他只要自己高飞。
可如今想起幕中女子否定了自己的将来,他像是被判死刑,有轻松也有痛苦。
但那种感觉已经消失了,如今当初心中的那份热意好像卷土重来。
因为李白知道,自己现在又有机会了。
【清代王琦说:“太白尝作《大鹏赋》,实以自喻。”
李白不止一次在诗文当中以大鹏自比,他的理想就是像大鹏一样在广阔天空下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的这篇文时常受到文人赞赏,苏轼还曾经写过一首《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记李白和司马承祯,其实就是读后感。】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这首词已经是苏轼十多年前写的了。
那时候他还不像现在这般看得开,对官场之事有些许厌恶。
在此中,他还记得词的结尾是,“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他也不是真想和李白求仙问道去,只是以此略减烦忧罢了。
女子说完便把诗句放到了巨幕之上。
【上片主写司马承祯,下片主写李白,“临江一见,谪仙风采。”
自贺知章对李白以“谪仙人”之评价后,这也是许多人对李白的印象。】
【最后他说等《大鹏赋》完成,我们便骑上鲸鱼,相约游仙。不过苏轼这么写却不是为了表达他的壮志,那时候他身处逆境,想要暂时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归宿,除了他深爱的陶渊明,李白也是他的一个寄托对象。】
东晋。
陶渊明感觉这李白的诗句有种“醉生梦死”的感觉。
他的诗文又不像庄子那般直往自然而去,他的诗文中虽豪情万丈,可终究带了点不甘。
就如同自己的诗句一般。
所以后世之人能看出自己并非真的完全想要隐居,乐于隐居的同时,始终放不下外面那个世界。
李白亦是如此,他对所有的事都可以洒脱,可是他却也没法子丢了自己的理想隐居远游而去。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白像大鹏一样开始飞翔,开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一路东行来到了江南,路过天门山,写下了一首《望天门山》。】
【这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夹江对峙,就好像在中间劈了一刀一样。那样的场景十分壮阔,有“一剑开天门”之气势。】
李白默念两句。
“一剑开天门……”
确实有点意思。
那剑术只怕是裴旻大将军都无法达到吧。
说来他已经许久未练剑术了,只怕都生疏了,若是自己能达到那样的境界。
女子会说到自己剑术的事情吧?
毕竟他之前都说了自己的游侠理想。
【当然了,这里“一剑开天门”的天门并不是这里的天门山,而是武侠小说中的一种招式,但是单从名字我们就能想象那气势。】
原来如此。
李白恍然大悟。
既是招式,那他应当也可以练吧?
李白摸了摸自己腰间的佩剑,有些蠢蠢欲动。
【“碧水东流至此回”崩腾的江水流到这里开始折返,但这里的折返并不是真正的折返,而是为了突出山势的险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女子说着 突然从巨幕外拿出两座高耸的山峰出来,那山峰很小,造型却有些别致,碧色山峦的边上被金线包围着,一看便价值不菲。
“为何山是这样的造型?”
“是屏风吗?”
一个问题没人回答,第二个问题却又有人提了出来。
“屏风哪有这么小的?不能吧?”
但是没等众人商量出答案,只见女子将那小山峦置于桌前。
【大家看,天门山其实就是这样被楚水分成了两半,楚水虽然有了那“一剑开天门”的气势,将山给打开了,但是中间所留的空间并不算太大,若是流水凶猛的话就容易没法一齐冲过去。】
【而这两边挨着山底的地方就容易卷起浪花,李白的这些描写都是细致观察下而得来的。】
【既然说到此处,诶,那我就不得不推荐我今天带来的小玩意儿了。】
女子说着从一旁的端了一大堆金边的摆件,有山有水还有楼。
“那是什么东西,看起来怪有趣的!”
“嗯,还是第一次见那样的山,若是绘画时用上这样的方式那一定很不错。”
李白惊奇地看着那些东西,他看出来了一些。
有黄鹤楼、有庐山瀑布……
那些都是他去过的地方。
果不其然,下一刻李白的想法就得到了验证。
【这些都是李白的足迹纪念摆件,大匡山、天门山……这些都是李白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去过的地方,若是喜欢可以下手哦。】
女子说完,依旧像往常一样,巨幕的右下角跳出一个框框。
但是众人都已经不怀希望了。
因为之前两次都显示余额不足。
果然,一试之下依旧不行。
“什么呀?这女子是在我们身上取乐吗?”
“就是啊,怎么总是余额不足,为了攒这余额,我让这玩意儿就这样跟了我半个月了!”
然而他们吐槽归吐槽,女子说话时他们却还是专心致志地听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一般。而这一叶孤舟就是诗人所在的舟。】
【这首诗虽然看着很简单,但是在讲此处雄伟壮阔风景完美呈现的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无拘无束地自由行者的形象。】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原来是那样的场景。
李白从前在心里想的如今呈现在了巨幕上,让他十分惊喜。
若是能将他所有的经历以诗画记录,当也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