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对,几乎可以肯定,许家选中已经身负盛名的李白肯定也是有目的的。
李白如何不知道?
但他当初成婚后,确实也抱过希望,希望许家可以帮助自己进入仕途,可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当时唐玄宗是把招揽人才这事放在心上的,他发召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
【如果当时李白去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但是他没去,这其中不知有没有成亲的缘故。】
李隆基也纳闷呢。
若李白当时前来,他有文有武,自己高低给他一个官坐坐,谁知竟让玉真引荐,他自然不会认为对方有多大真才实学。
这种干谒之风气也不知是好是坏,让李隆基十分纠结。
任其发展下去,对寒士不公,可若禁止,或许总会错过人才。
还要李白这样的人,该允许其参加科考吗?
唯才是举,如此就公?
【李白可能是把希望放在了他的岳家,或者是李白的身份背景不允许他参加这样的选拔,又或者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反正他并没有去参加那次的人才选拔。】
【但许家的道路显然没有走通,具体原因我们也已经无法考证。李白也只能继续他的干谒之路。】
“俶儿,你如何看这干谒之风?”
“回皇爷爷,孙儿以为,此风不正,当以革除。”
他仔细研究了幕中女子所言,女子虽没怎么评价这干谒之风,但却也完全没夸赞,而且每每谈及李白、杜甫干谒她表情都不是赞赏,所以他大胆猜测,女子持否定态度。
重点是此风本就弊大于利,干谒成风,起初看的或许是才华,是人品,可现如今许多都是以财论人,以权论人,如若不然,李白、杜甫干谒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不若废此风,增设制科。
他抬眸看了一眼李隆基,随即垂下头来,姿态恭敬,但仍旧大胆不卑不亢,道:“如今,律法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得应试。’此法或可更改?”
“哦?你以为当如何改?”
“商贾之流,家无罪者,外官起,而家有罪者,以功恕罪。”
【李白定下亲事,就定居在了安陆,他后来说自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
【在这里,李白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表达自己的崇高理想,也首次提出自己要功成身退的想法,“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
东晋。
陶渊明淡淡一笑。
功成身退,谁不想呢?
可是他们连功成都没有,何谈身退?
只可惜,这时候的李白跟他之前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陶渊明不得不承认,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到这处来的原因正是因为听幕中女子说了自己未来的事情。
若是李白能得知自己的后果就好了。
那也就不必为不成之事而继续蹉跎了。
【管晏,指的是管子、晏婴谈论的道理。谈论称霸天下的道路,谋求成就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发挥自己的才能,愿做宰相一般的人物,使天下安定,四海升平。】
【“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
功成身退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我”就和范蠡、张良一样,漫游、隐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风雨初歇,火焰烤得李白有点发热。
从现如今这个情况来看,他当初的那个愿望应当还能实现。
或许杜二甫能比他更受重视一些,但这不重要了,若他二人能一起共事,或可更好。
或许女子还会提到更多文人,届时,该是何等的盛世?
【带着这样的理想,李白继续漫游。】
【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孟浩然准备去扬州,也就是广陵,李白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惜别好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曾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说道:“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游名山的那些年,他不知认识了多少的好友,写下了多少的赠别诗,而这首诗意十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其中翘楚。】
李隆基眉心突突地跳,他感觉女子会说到孟浩然,而且孟浩然应当也是悲情文人之一。
孟浩然 没能入朝为官,其中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李隆基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他自己没能入仕,还以“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来埋怨自己,有些文人,就是爱惹人不愉。
但李白这诗意境深远,写的是真不错。
【烟花是指的春天薄雾蔼蔼,柳絮如烟,花朵簇簇的景象,孟浩然在这样的春天西辞往扬州行去。孤帆消失在水天相接处,只剩下了滚滚长江水。】
【景中见情,李白全诗没有提不舍,却将惜别不舍的情绪全部投注到了风景之中,寓情于景,情深意永。】
说起孟浩然,李白心中总忍不住惋惜。
他是真将孟浩然作为好友的,可孟浩然却那么早就去了,哪怕是能看到这巨幕也好啊。
公元712年,景云二年。
鹿门山。
二十四岁的孟浩然和好友一起在此处隐居一年了。
他日后竟会有如此高才的好友,想来此生定能精彩绝伦。
好友下月便要下山应考,自己也是时候出去闯闯了。
【李白对孟浩然感情深厚,写了许多有关孟浩然的诗,孟浩然之于李白,就如同李白之于杜甫,赠孟浩然、寄孟浩然、送孟浩然、怀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