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 / 2)

🎁美女直播

第70章

李白

【李白想与玉真公主结识未果,这是他在终南山遭受的又一次打击,他深感此路艰辛,而《行路难》就是他遭遇坎坷后发出的感慨。】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出自民间歌谣,一开始就是字面意思,用来感叹大自然道路的艰辛,后来慢慢地转变为感叹人世艰辛,往往蕴含不平之气,又被称为不平之曲。】

【现存最早的是南朝文人鲍照的《拟行路难》,鲍照、颜延之和谢灵运一起被称作“元嘉三大家”,这三个人的作品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其中颜延之终身栖居朝堂,多写应制之作,埋没了他的才华,而鲍照出身寒门,为寒士鸣不平,感情十分强烈,这也是为什么后世会更加推崇鲍照的缘故。】

东晋。

这段时间颜延之的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所有人都来问他陶渊明的行踪,他每日都得应付许多人,不知二字都说腻了。

所幸是让元亮离开了,他都能想象若是元亮在此处恐怕直接对这些人视而不见,到时又得罪这些人,闹得不会有多愉快,而且元亮定会不自在。

但把他藏起来了,自己就成了这些人的目标,想来谢灵运那边也不怎么好过。

只是这鲍照又是谁?

先时听到幕中女子提及,他都没想到此人还与自己有关系,他可不认识什么鲍照。

可说到这事,他才恍然明白自己在后世的名声不如元亮和谢灵运,就像许多人认为李白不如杜甫一样,他的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也不如他们。

是这样吗?

可即便如此,颜延之也不会因此放弃自己的道路。

多少人想入仕途而不得,他既然有这条件,自然要好好干。

至于诗文内容,他倒是会注意的。

也不知元亮他们如何了。

颜延之想着,提了笔写了首访山,写完又怕被人发现扰了陶渊明他们的亲近,于是将写好的诗烧了。

【李白他本身其实对六朝也就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诗风是持批判态度的,而他推崇的就是其中的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谢朓等人。】

六朝?

颜延之倒是没大在意这称呼,只疑惑了片刻。

但是幕中女子所言批判态度……

似乎她一早便说过了,从玄言诗开始,就一直在说后世对他们的批判,其中就那么几个人被推崇。

想了想他们的诗句,确实比较有自己的风格,总之是与自己不同。

可颜延之觉得自己写得也还不错啊。

他把陶渊明的诗作拿出来与自己的对比,总觉得没法比……

他不想承认自己的诗作不如陶渊明的,或许陶渊明的诗句中有女子所说的那些感情,自己是差了一点,可遣词造句,还是自己的好些吧。

辞藻华丽就一定是不好的作品吗?这样推断不妥吧。

【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李白就叙述了自己的文学思想。】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这里的“大雅”就是指的《诗经》中的大雅,雅即正,就是西周王畿地区的音乐,几乎都是贵族作品,除了歌颂周朝祖先和统治者功绩,也有讽刺之作,李白此句应该是说大雅这样批判现实的作品已经荒废很久了,而“我”现在已经老了,以后谁还能来解释这种精神呢?】

如果他们没有记错,女子曾经不是说过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不同的吗?

这《诗经》分明就是现实主义的啊,他如何会推崇《诗经》呢?

所以女子说得也不对?

但他们看下来,也没觉得有不对之处。

【这几句话历来都没有什么确切的解释,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我个人觉得李白是站在孔子的角度发出的此句感叹,因为《诗经》是由孔子整理编订的,他这里的“吾衰竟谁陈”怎么也不像是说他自己,但是所表达的感情却是他自己的。】

【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但这不代表他就不会写现实主义的作品,只是说他的那些作品相对于他的浪漫主义作品来说,其质和量上面都没有那么高,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他也写了一些诸如《扶风豪士歌》这类的作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安禄山、史思明二人已经被处死。

安史之乱不会再有了。

李隆基不知道属于他的这些耻辱该怎么抹掉,但是至少这一次他算是补救及时。

这李白,还是可以多写一些赞颂之歌。

不过他也很清楚,不可能永远只有赞颂之声,他得时刻关注谏堂。

不能再让安史之乱那样的事情发生。

【“王风委蔓草”《国风》中的《王风》部分,里面已经多是颓败之音,“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战国时期,龙虎相争,天下混乱,最后秦国得到了天下,战国时期的文学就更不行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咸阳宫。

苏仪传信回来准备前往楚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