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都知道了苏仪是会破坏诸国之间的关系为秦国击败他们的人,所以都防着苏仪。
但是没想到苏仪早已经改头换面往楚国去了。
而且效果显著。
如今楚国上下推崇屈原已近神化。
除非熊槐是想将王位拱手让人,要不然他迟早会有所行动。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这时候的雅正之声何其微弱,只有屈原还唱些哀怨之乐。“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到了扬雄、司马相如之后这种情况就更严重了,“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时代废兴,雅正之声也已经荡然无存。】
【在西汉时期,汉大赋兴起,虽然 对于文学史来说,汉大赋确实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但他注重华丽的文风确实影响了后来的六朝诗文,李白这么说也没错。】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雅正之声?
刘彻大抵明白女子之意。
他皱了皱眉,意思是说他们这时候没什么讽刺现实的作品?
可是先时女子不是说了汉大赋的形成其实就是因为这时候的社会繁荣富强吗?
既如此繁荣,自然都是称颂。
那盛唐时期李白、杜甫不也大多是赞颂吗?
至于注重华丽,他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虽然这样想,但刘彻也开始动摇了,万一自己像李隆基那般被蒙蔽了呢?
会不会百姓过得并不是他们禀告上来的那般好呢?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自从建安以来,文风绮丽已算不得珍贵了,“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如今才稍微有些复古之气,如今圣人无为而治,政治清明。】
【看到这一句,我们就能想起陈子昂的文学复古主张,朱熹也说,李白《古风》多学陈子昂,“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庆幸自己把陈子昂给找回来了。
陈子昂一回来,就引了许多文人去拜访他。
于是武则天就找个由头把他塞入了天官,由他去考核官员,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他是个刚正不阿的,现如今又风头正盛,去治一治那些人,顺便再多招揽些人才入朝,甚好。
一次又一次地听幕中女子提起陈子昂,武则天承认这次是她小看了对方。
为了避免女子说的陈子昂会在射洪被冤而亡的事情发生,谨慎起见,武则天一早派人去了射洪。
将他的家人接到长安,只要不回去,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在这清明盛世,群才涌起,如同鱼龙腾跃,“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如同那满天繁星,散发出熠熠光辉。】
【从前面这些句子来看,李白认为唐朝的文学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甚至是能与《大雅》比肩的,这是他的自信,也是那个繁盛大唐的自信。】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都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样的话他突然热血沸腾起来。
是什么给了他及与他一类的那些人的自信,是自己创造的盛世。
而他差点就亲手把自己创造的盛世给毁了,让那些书写自信之语的文人只能抒发沉痛之情。
即便现在事情已经解决了,但是李隆基想起这事情依旧头痛不已。
“皇爷爷,您没事吧?太医!”
“不必。”
李隆基摆摆手,按着头没说话。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我想象孔子一样整理出像《大雅》这样的作品,为后代千秋作出贡献。“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如果我效法圣人能有所成就,就算从此绝笔也可以。】
【李白对六朝文学的看法与那个年代的大部分文人是差不多的,批评大于赞赏,但他也没有全面否定,就和杜甫一样,他们都吸收了六朝文学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他的《行路难》就是如此。杜甫曾用“俊逸鲍参军”评价李白的诗作,这话从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拟行路难》的对比中就能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