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李白
【《行路难》一共有三首,其一其二是这时期的,也有说是李白担任翰林供奉后创作的,没能得到唐玄宗重用,又受权臣馋,被赐金还乡的路上所作的,但有争议,而其三的创作时间不可考,其一是我们很熟悉的那首,写的是世道之艰辛。】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想起了李白走时的场景。
这样的场景,他坐在这个位置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太多了,完全不会去在意他们的感受。
他赐金于李白已经是仁至义尽。
李白也并没有表现出太愤懑,反而毫不在意。
所以他其实并不是不在意?而是没表现出来,或许将一切都写到了诗中。
李隆基已经做好准备了,就快到李白在诗中批判他的时候了。
这种一开始被敬仰而后使人感到失望的感觉 真的让人心中说不出的低落。
即便他作为天子,也无法逃出这样的困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首诗中有很多典故,第一句就化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之句。】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首诗是曹植才写不久的,他是用来讥讽那些只知玩乐,不思报效国家的那些人的。
没想到这李白竟还化用了自己的句子。
乍一看,这诗中还有不少的典故。
也是,若不是读的书多,只怕李白也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作品。
他越看是越欣赏。
【金杯中的酒一杯就价值十千,玉盘里的菜肴也值万钱,可“我”却无心美食美酒,只得放下杯筷,“我”离开酒席,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十分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这后两句也是化用鲍照《拟行路难》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自叹息。”
鲍照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所以击柱发泄。而李白所表达的更多却是迷茫与落寞。】
此句也是化用典故。
曹植对这鲍照倒也有些感兴趣了,也想听听那《拟行路难》,也想知道李白推崇的人的诗句到底能有多好。
借用古人的诗句,增加情感的发泄。
李白不仅诗文写得好,还是个十分会表达情绪的人。
【李白一个那么爱酒的人,面对如此珍贵的美酒佳肴居然没了胃口,他停下杯筷拔剑,是想干嘛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四顾而茫然。或许他是想与人搏斗,可奈何没有对手,又或许他是想执剑走天涯,可又心有不甘。因为他这时候根本就还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李白手指摩挲着自己的佩剑,这把剑已经陪了他许久。
他也曾渴望做一个执剑天涯的剑客,可正如女子所说他是真的想在朝堂之上有一番作为。
为何圣人不信他?
甚至没有让他试过。
他甚至一时不知这诗才是好是坏,有这诗才,他得以见到圣人,也正是有了这诗才才让圣人想以他的诗寻乐。
唰——
李白的宝剑出鞘,柴火映衬下,那亮光晃了一下他的眼睛。
是把好剑。
若是此次还未得到重用,隐居还是流浪天涯似乎都不错,他现在离女子所说的自己离世还早吧,还有的是时间。
【实在是太难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也是化用鲍照《舞鹤赋》中的“冰塞长河,雪满群山。”
的诗句,亦是文人有志难聘的情感表达,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想要渡过黄河,黄河之水却被坚冰所阻挠,想要登上太行山,山上却被积雪覆盖难以前进。】
【很多唐朝文人都一样,经过漫游、干谒之路,也不见得能够走上仕途,比如孟浩然,还有些人走上了仕途也无法实现自己最初的理想,比如李白、杜甫。所以大部分古代文人的从政之路是真的很难的。】
杜甫微微颔首。
他和李白算是这些人中条件尚佳的了。
不管是家族背景还是文才诗才,虽算不得最佳,但却也能比过许多的人。
可他们最后却还是那么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但李白也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继续追求,想起那江边垂钓等待文王的姜太公,也想起了梦见自己乘舟日边而后受到重用实现理想的伊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两人都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所以李白相信自己也可以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杜甫也想过,眼见着自己已不再年轻,或许以后会像姜太公一样老了才在朝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他当然清楚, 不是谁都能有这样的机遇的,他相信李白也清楚。
但是若是他们都对自己没有信心,那谁还能给他们希望呢?
【虽然有前人的经验,但是他也清楚想成为姜太公和伊尹那样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多歧路”出自《列子·说符》,有个人丢了只羊,就请大家帮忙找,有人问他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他说:“多歧路。”
】
【现如今于李白而言也是一样,人生那么多的岔路,而他只有一人,真正的大道到底在何方呢?】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也一直处于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