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李白
【最终李白也还是没有回蜀地去,但是他却离开了长安,浮舟黄河而东游,游至梁园,他写下了《梁园吟》一诗。】
【这里的梁园就是天宝三载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梁园,也有说此诗就是李白在天宝三载所作,但不管是哪一次,他的心情应该是差不多的,都是带着希望进入长安,而后又带着失望离开长安,怅然若失地东游。】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原来李白早在比自己年轻那么多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这些了。
杜甫对李白的经历也不甚了解,如今听女子一说才发现了许多先时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李白表面看起来潇洒自如,其实他心里不好受着呢。
这时候杜甫心中有了点悔意,他回得有些急了,就该先去与李白碰一面,聊聊再回去的。
再不然那信中也该多些关心之语,罢了,明日再重写一封好了。
【“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我离开长安,浮舟于黄河之上,船上扬起风帆,卷起的浪花形状如同连绵不断的山峰。“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天长水阔,“我”终于远游到了这宋州平台,到了古梁园。”
】
之前在杜甫的事情中看到李白时还觉得他潇洒自在,即便是被赐金放还也还是那般豪放。
可如今众人才明白,那已经不是他的第一次漫游梁宋了。
想来他心中也是不好受的,只是有了这第一次的经历就显得随意一些了,而他这第一次显然是孤寂落寞的啊!
为何这些文人都喜欢游梁宋之地呢?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在这地方仍旧颇多忧愁之感,于是只能对酒而吟了一首梁园歌。“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可是又想起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十六,所以写下“渌水扬洪波”这样的诗句。】
【阮籍的这首诗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我放在 屏幕上面大家看看。这首诗呢,主要是以自然气候象征政局混乱,而李白的“渌水扬洪波”一句,就是来自于这首诗中的“绿水扬洪波”,本意是绿色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卷起滚滚波涛,说明李白很有可能认为那时候的唐朝也如同阮籍所在的曹魏末年一般暗潮涌动。】
【这首诗写得很隐晦,这其实是正始时期的诗歌的一个普遍特征,主要是因为司马氏的高压政策,导致文人们不敢像建安时期的文人那样高谈阔论,不敢讽刺现实,所以后人评价阮籍的诗歌是“阮旨遥深”。】
公元2122年,建安十七年。
听到这样的话,曹操和曹植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任谁看到自己的东西被抢了应当都会如此。
但曹操还有些不大理解,现在的那些文人应该也不敢随意讽刺自己吧,可女子也从来没提过。
所以那司马氏是多么地高压才会让文人们这般害怕啊?
对文人都这般,那对其他人呢?
简直无法想象。
不过现在好了,曹操已经慢慢地放下心来了。
他不会再给司马氏机会。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此处距离长安隔了万水千山,路途遥远,怎么才能回到长安去?】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人生就应该豁达一些,何须自寻烦恼,不如登楼饮酒赏美景。“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此处有平头奴摇着扇子,五月也凉爽得像秋日一般,“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玉盘中的杨梅和吴盐都是为君所备,“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持盐把酒痛快畅饮,别学伯夷叔齐那般为了高洁连命都不要了。】
东晋。
又来了,他再一次提到了伯夷叔齐,看来他是真觉得伯夷叔齐那样不对啊!
陶渊明一想,似乎说得也不是全无道理。
有时候在乎那么多,不如实时一杯酒,
虽如此想,但陶渊明心中开始有了些怀疑,那些高洁品行是真的没用吗?
可后世之人不也是因为他的高洁品行才推崇他的吗?但后世之人的看法对自己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那不就是空谈平行高洁了?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当初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是多么富贵啊,如今坟墓成了耕地再无处可寻了,“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当初的城池也变成了荒城只余古松、山月映衬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这战国四公子是哪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