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 / 2)

🎁美女直播

【在这首诗中,他像是终于想通了,说出了“青云当自致”这样的话,意思是青云直上要靠自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靠自己?

杜甫摇了摇头,如何靠自己?

科举?

他的经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

杜甫叹息一声,他听明白了女子的话,“像是终于想通”,那就说明还是没有想通。

或许这不是没有想通。

知道青云不可能自致,这才是真正地想通了。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李白到了龙门,喝了酒把宝剑放下就睡了,“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谁知半夜突然醒来,却睡不着了,只能起身点了灯。”

【这里与阮籍《咏怀》中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表达的其实都是一种忧思。】

李白在破庙中躺了许久了,也没有半点的睡意。

他饮了酒,若是往常可能在这时间已经入睡了。

大概是因为巨幕在谈论他,他就算装作不在意,但其实十分在意。

于是他换了个姿势继续盯着巨幕,像个局外人一样看着女子讲述自己的经历与诗句,很快就要说到当世了吧,之后的事情就是他不知道的了。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

打开窗直直地望出去,飘雪使结冰的河面看起来更加壮观,“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地开始悲伤地歌咏这苦寒,郁郁寡欢也只能独自惆怅。】

【看吧,这没有朋友在的时候,诗歌中所表达的情绪都往下掉了一档。正常人谁大冬天的半夜开窗看河景啊,可见李白心中是真不怎么好受。】

李白:“……”

他不正常?

谁说冬夜不能看河景?

他当时虽然喝醉了,但仍旧记得那场景,当真是极为壮观的。

没见过那景色的都不知道错过了何等壮丽之景。

只可惜他当时心中确实不好受,并没能仔细欣赏。

【“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宰相傅说曾经做过奴隶靠着板筑讨生活,而同为宰相的李斯也曾是个狩猎鹰犬的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欻(xū),忽然,忽然而起的匡扶社稷,都是经过长期艰辛而获得的。】

【李白慢慢地开始在诗句中毫不避讳谈论自己想做宰相的愿望,但是不管是傅说还是李斯,他们的宰相之路都来之不易,所以他自己现在经历的艰辛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想起李斯刚到秦国时的事情,也确实如此啊。

那时候他听了宗室大臣的进言准备将那些外国来的客卿全部驱逐出秦,若不是李斯写下《谏逐客书》劝说自己,只怕自己就错过了他这么个人才了。

虽说李斯有些时候与他与扶苏、子婴等人的观点都会有所冲突,但嬴政也看得出来,他是在认真地做一个优秀的宰相。

也难怪这李白想象他一样了。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

对比李斯他们,而“我”现在在干什么呢?在这龙门叹息,“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富贵不可期,“我”的忧愁要跟谁说呢?】

【其实这样的忧愁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有时候很多不快乐都来自于比较,若是不跟别人比就会少了许多的痛苦,但是积极地比较又会转化为动力,使人积极向上,这就需要自己去调节。】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快乐都来自于比较吗?

李白思考了一下,还真是。

可他们都可以,自己努力向他们靠近没道理不可以啊。

有了比较才能有前进的目标。

女子所言不假,就看如何调节了。

【但显然,这一次,酒醉后的李白并没能 很好地调节,他说:“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

“我”哭着高唱《梁甫吟》与龙门告别,“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想要青云直上应该靠自己,何必去求朋友呢?】

【《梁甫吟》属于乐府歌辞,是民间葬歌曲调,李白在这时候唱这样的歌,表现了他极度悲愤的情绪。】

【传闻这首乐府是诸葛亮所作,是首咏史乐府诗。李白也写了一首《梁甫吟》,通过许多的典故创造了一首意境奇妙、淋漓悲壮的乐府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