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李白
【所幸李白一生好友众多 ,在遭遇挫折时总不至于一个人,而元丹丘在他的生命中绝对占了很重要的一席。】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去嵩山与元丹丘共同隐居。】
【他在《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说“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到处寻访仙人,如今渡过颍阳之水来拜访元丹丘,他问元丹丘,“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怎么不去献世做官,丢弃苍生,反而和这些洪崖仙人在一处呢?】
东晋。
陶渊明越看越觉得这李白与自己大不相同。
虽说他时常写一些隐居的诗句,但是他入仕为官的心比许多人都要强烈。
这人就挺奇怪的,看别人总能比看自己更清楚些。
大概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李白虽然这样说,但是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写的都是元丹丘隐居地的环境,以及他的闲情逸致,李白是很向往这样的生活的,不过现在内心深处依旧没有忘记他的理想。】
【其实这种感觉很难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明明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内心却有其他的挂碍,心就像悬在空中,上不去下不来。不过呢,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有遗憾才是最完美的。】
战国时期。
“这话为何如此前言不搭后语呢?”
庄子看向问出这问题的弟子,说道:“如那苏轼《水调歌头》所言,‘月有阴晴圆缺’,此方为真正的月。”
弟子恍然大悟,“有遗憾方为真正的人生。”
【这时候的李白已经三十多岁,他与元丹丘大约是在二十岁的时候相识,距这时候已经认识十多年了,可见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很不错的。】
【李白写了一首《元丹丘歌》赞扬元丹丘。】
【“元丹丘,爱神仙。”
我们都知道李白对于求仙问道很感兴趣,这里面肯定也有元丹丘的影响作用。他说元丹丘爱神仙,其实也是说他自己,两个人做了这么多年的好友,是志同道合的,如果不是爱神仙,他们可能也不会隐居在嵩山,嵩山是道教名山,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觉得自己也和他们志同道合。
不过想要求仙问道都要隐居于深山吗?
他就知道那些深山里一定有高人的,只是他现在还没有找到而已。
等他把一切都安排好,确保大秦无虞干脆自己也到山里住一段时间,或许能碰到仙人也说不定。
这嵩山,当是嵩高?
就那处了。
【李白是怎么写元丹丘的修道生活的呢,他说元丹丘,早上喝颍川之水,晚上又回到嵩山之巅,经常在嵩山三十六峰间盘旋,“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
】
这是夸张之语吧?
怎么可能早上还在颍川河畔,晚上就到了嵩岑呢?
而且还常在三十六峰间盘旋。
【“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
你脚踏流星与彩虹,身骑飞龙,盘旋于各峰之间,耳边风声呼呼,“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你横跨于海天之间,我知道你想遨游于无边无际之境。】
哇!
所以此人是真的成仙了吗?
能够踏星虹、骑飞龙,是真的成仙了吧?
果然这世界是有仙人存在的,而李白与仙人是如此亲近。
可惜了,他怎么没能成仙呢?
许多的道教徒已经开始对那场景心向往之。
然而他们甚至还没想好成仙之后该去何方翱翔就被幕中女子将他们的美梦打破了。
【早在《离骚》中,就有“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这样的充满浪漫想象的句子,虽然从没有人真正成仙,但是游仙却是古代文人之间经久不衰的一个主题,李白在此借用游仙寄托自己渴望自由之理想。】
【他渴望脱离尘世束缚,与丹丘生遨游天地,但是这些都只能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
原来都是假的啊。
许多信奉修道成仙的人们都有些失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这幕中女子说的话他们是不能全信的,女子 没有成仙怎能知道没人成仙?
或许只是她不知道而已。
还有一种可能,她的出现本就是神技,或许她就是仙人,只是假装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女子很有可能在考验他们,或许等到考验结束,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能直接升仙了。
许多人都是这样的想法,所以自从巨幕出现之后,大家做事都变得小心起来,总觉得女子在看着他们。
【这段时间里,李白可能在元丹丘这里得到了一些治愈,但是他心中的痛苦却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所以他心中仍旧不好受,还是会以酒消愁,《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就是他在酒醉之后写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