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78章

李白

【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游于襄阳、陈州、宋城、下邳、淮阴、楚州等地,借着漫游排解自己的苦闷,同时依旧在寻找机会。】

【他这一年依旧见了元丹丘,写下《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他说自己本来就对官位爵位没什么兴趣,素来就喜欢美丽的自然风景,“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只是苦于世间人情的逼迫,所以这样的心愿并没有实现。】

【他的心意可不仅仅是与烟霞亲。】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太懂李白了。

不是与烟霞亲,是功成身退。

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这些事情,如同自己一样。

看了看一旁的杨氏,杜甫想暂时先不回去,想去找李白,然后寻着李白请他去自己家乡做客。

李白的内心,远比他们想象得都要孤独。

他与李白的某些经历差不了太多,所以他很清楚李白的那些好友十有八九并非真心。

还好,他还有元丹丘几人。

【李白游于江南沿海,这些地区有许多的历史古迹,路过淮阴时,他写《淮阴书怀寄王宋城》借用韩信与漂母的典故,表现对友人的情谊。】

【在这首诗中,他说“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

自己是韩信这样的楚壮士,而不是东鲁的儒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

他有德必报,给一千金都嫌少了。】

许多人都被这话说得愣住了。

何为“不是鲁诸生”?

鲁诸生怎么了?

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是信奉儒教的,东鲁就是他们内心的圣地。

虽说他们居于天南海北,但在他们看来,他们都是东鲁儒家学子。

这李白怎么回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嬴政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崇尚儒学的。

有些人一味地崇尚儒学而变得愚昧,甚至威胁大秦的安定,真是该死!

这李白还挺合他的胃口。

希望他的话能说通那些人。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这后世之人挺欣赏韩信,不管是这李白还是幕中女子。

刘邦脸色有点沉,难道他们都看不到韩信这态度?

在他们眼中只看到了韩信的军功,只看到了自己残害功臣,难道没看到韩信给大汉带来的威胁?

他这样的野心,若任其膨胀,谁能保证他不会对自己这个位置产生兴趣呢?

不能冒险。

【毋庸置疑,虽然李白信奉道教,但他也是信奉儒家积极入世的心理的。】

【不过李白与大多数的文人不同,他没有盲目地全盘接受儒家的思想,甚至十分嫌弃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却根本不做实事的儒生,他曾经写过一首《嘲鲁儒》,讽刺那些装腔作势、死读经书,又不懂经邦治国之策得儒生。】

【有些人认为李白并非是随意嘲讽他人,而是在受到嘲讽后,写下的讽刺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邕没忍住笑了笑。

这就是李白,不会让自己吃了亏。

如此真性情,没入朝堂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

鲁地那些白发老者谈论五经,他们将那些词句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问他们经世之策,他们却茫然无措,如坠烟雾。】

【其实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现代也不是没有,都是为了考试,但是现代教育下,我们更多地是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像这样一味死读书的人就算是考上了大学,也得花更多地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各种实践能力,要不然只能是寸步难行。】

国子监内。

学子们还在想等李白的诗句出来后他们要如何反驳,就听到了女子说后世之事。

“德、智、体、美、劳?是德行、智慧、体格、外貌、勤劳之意?”

虽然感觉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这几点看起来似乎都挺重要的。

还有各种实践能力具体指的什么?

他们中也有许多成日里只知道死读书的人,可论起来,大家策论也差不了太多。

也不至于问经世策略就“茫如坠烟雾”吧?

【“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他们脚上穿着远游的鞋子,头上戴着方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走在大道之上,还没抬脚,宽袍大袖就已经扬起了灰尘。】

这话一出,众人就都听出来了李白的嘲讽之意了。

李白不这么说,他们还不觉得,甚至会觉得仙风道骨很有风度。

如今读着这诗句,想着那样子未免有些装腔作势。

有时候许多大儒们就是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