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1 / 2)

🎁美女直播

第88章

李白

【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也是安史之乱前夕,李白东游,去金陵、扬州等地逛了一圈,到了秋冬时期却又回了安徽,在游秋浦时,写下了《秋浦歌十七首》,不仅将秋浦的风土人情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诗中依旧体现了他悲凉的人生。】

【这组诗,主打的就是一个愁字,这时候的李白心情并不怎么好。】

“这还用说吗?肯定还是想当官呀。”

众人都开始猜测李白心情不好的原因。

对此大家还是没什么争议的。

“没错,我看呀,这李白是一辈子都心情好不起来了。唉!”

许多人都跟着叹息。

好好的一个人才,怎么就落得如此凄惨了呢?

即便是看过杜甫的一生,他们也不明白。

杜甫和李白,两个如此优秀的人尚且不能成功,那他们这些人该如何啊?

还是说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只是个例呢?

【在讲杜甫时,我们说过,公元754年,这一年关中下了很大的雨,百姓们的日子是过得很不好的,虽然李白不在长安,但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消息,而且关中大雨,其他地方也不见得有多好。正所谓一叶知秋,从长安的百姓们都没有粮食可吃这些细节就能看得出来朝廷中的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再加上李白去了幽州,看到了安禄山蠢蠢欲动的反叛行径。各个方面迭加起来,足以让他这个豪迈的人也无法在像先时那般的潇洒。】

幕中女子不说,他们都险些忘了,那年下了很大的雨。

没有经历过的事总是很难放在心上的。

长安,那可是长安啊。

所有的人挤破了头都想去长安,不就是因为长安富庶,遍地金银吗?

连长安城的百姓都没有粮食可吃。那他们这些人该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早在先时说杜甫时他们就已经想到了,如今再提他们依旧没能找出答案。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还有十年的时间,他不用着急。

李隆基坚信,给他十年,他定能让长安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至于水患,不是什么大问题。

无非就是粮食贵,那他们可以充盈国库,还能早两年多种些粮食,届时再发放给百姓便可。

左右只要有准备,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李白的这一组诗,一词一句,似乎都在写愁。】

【其一我们还是要讲一下的,他在这组诗中相当于起到了一个领起作用。“秋浦长似秋。”

秋在很多时候都代表了愁,而水又有了流逝的含义,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像是平添了一份愁。即便没有了后面的“萧条使人愁”一句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这其中的愁绪了。】

【而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秋浦总是跟秋天一般,萧条得使人发愁。这里的像秋天,我们并不能确定他就是字面意思。有可能是因为秋浦的名字,所以觉得它像秋天,有可能是因为李白在这个地方待了一整个秋天,所以他看到的秋浦那就是秋天的秋浦。但是,显然前面这一句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有了后面更重要的使人愁。】

以往从未读过书的那些农人们也开始猜测李白诗中的含义。

“这又是直抒胸臆吧。”

虽然这作品跟李白以前那些豪放的作品不同,但却依旧很有李白的风格,就连他们这些人也看得出来。

而且根据女子的意思,很多时候读书,书中的意思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诗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感情,至少读李白的作品是这样的。

所以其实跟秋浦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李白此时若是去到其他地方或许也是愁的。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然而他的这愁绪根本无法度量,只得发着愁走向了那大楼之上。】

【上了那大楼,李白下意识的望向了长安,结果却只见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他问那江水还记得自己吗?“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不管还记不记得,麻烦将他的泪水带到扬州去吧。“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李白又开始同江水对话了。

刚开始学写诗的那些学子,近来学到不少东西。

他们懂了女子所说的拟人是什么意思,便是将非人比作人。李白所写与他们时常见到的又有所不同,若是叫他们写他们会将那物品当成一个人去说话、做事、露出表情。但是李白却是以他与那些物品的互动来表现拟人,虽然不难。但确实有趣。

他们在写诗时,都下意识的会去想是否可以用到此类方法。

如此下来,诗也更有灵气了许多。

【李白为什么要将泪水带到扬州去呢?他也没说,咱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他是从扬州回到这个地方来的。就是在春夏的时候,他去了一趟扬州,他或许在扬州遇到了什么人或者是经历了什么事情,具体原因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整首诗的重点所表达的就是一个愁字。】

【而这首诗,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第二首,这种愁绪更深了一层。“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一开头。就是愁。然后又说白头看那样子,他是真的很愁。你以为这时候他的情绪要开始回涨了吗?并没有,他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实在太愁了,简直愁得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