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李白(小修)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唐战争,史称安史之乱,一时间北方硝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唐朝也自此由盛转衰。】
巨幕中又出现了熟悉的场景。
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女子可以将那些战争场面一次又一次地复刻出来。
但是看到那些流血的将士,看到那些被摧毁的家园,所有的人心中都不好受。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的日子也比其他人好不到哪儿去,他带着妻子南下避祸,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可能不创作与之相关的诗文。】
【在这两年间,他写了许多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与安史之乱相关的诗文,那是同杜甫差不多的诗文吗?
李白也有些好奇。
在巨幕出现之前,他倒是从没去思考过什么现实不现实的,更不知浪漫为何物。
如今搞清楚些了,他也想知道自己的这些作品与杜二甫作品之间的差别。
思及此,他心中一惊。
这般危机关头,他想的竟是这些,当真不该!
【《奔亡道中五首》顾名思义就是李白在奔亡途中所写的诗,这五首诗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百姓们流离失所的一些场景,但也不完完全全都是写实,李白在此中运用了许多的典故。】
李白真的很爱用典故。
看来想要真正的学会如何作诗写文,那必须得熟读历史。
要想看懂这些文人的诗文,也得熟读历史。
而且还能让人以史为鉴,该读。
【其一,写的是苏武和田横的故事。“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在汉武帝时期,苏武作为使者出使匈奴,结果却被匈奴扣留,宁死不屈,匈奴人最后把他放到北海去喂羊,就那么过了许久,十多年后,苏武才得以回到汉朝。】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苏武?他的郎官不就叫苏武吗?难道是他?
看来还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十多年,被困在匈奴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多年呢?
刘彻脑子里浮现出苏武的样子,他已经想好该如何培养苏武。
自己不知道便也就罢了,现既知天机,必不让他再落入匈奴人之手。
【与苏武经常被放到一起被提及的还有李陵,我们就和李陵一起讲了,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善骑射,于是汉武帝便让他去征战匈奴,谁知道却以失败告终,而后投降了。】
什么?
刘彻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李广怎么说也算是个英雄,他的孙子就这般无能?
是如何教导的?
居然投降!
【得知此事,汉武帝大怒,朝野上下也都纷纷责怪李陵,只有司马迁一人为他说话,结果司马迁却被汉武帝施以腐刑。】
刘彻:“……”
腐刑?
这其中必定有什么缘故吧?
他如何会因为他人之事如此迁怒于司马迁?
虽这么想,但刘彻其实心中是清楚自己的。
他脾气暴躁不好惹,大臣们平日里对他都比较小心,司马迁倒是个胆子大的。
刘彻心里开始打鼓,这司马迁别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但其实这个时候汉武帝只是一时冲动,后来他也想明白了这件事情并不完全是李陵的错,于是后来他又向你击杀匈奴,顺便接回李陵,但是被派去的公孙敖并没有完成任务,还说李陵在为匈奴练兵。】
刘彻更加沉默了。
还不如让司马迁做了不好的事呢。
如此一来他又有一项罪过了。
刘彻在心里微微叹了一声。
他得忍忍,不能再如此冲动。
思考片刻,刘彻始终觉得不对劲,自己真是那样黑白不分的人吗?
为何群臣都不说话就他一人劝说,其中必有缘故。
他不能冲动,等到女子说完再看情况。
【汉武帝一听,这还得了,他气了个半死,当即下令杀了李陵的全家。然而李陵是真心投敌了吗?这时候的他只是诈降而已,史书上并没有说公孙敖为什么要诬陷李陵,有说他们两家有仇的,有说是因为公孙敖说是因为害怕汉武帝责怪自己什么事儿也没办成的,反正这事情害得李陵再也没有办法回汉,老死在了匈奴。】
好个公孙敖!
刘彻握了握自己的拳头。
他仔细的回想了一下公孙敖的为人处世。
这些年,公孙敖上了不少次的战场,但是少有战功,可见不是什么善战的人。
自己竟会把那般重要的事情交给他,真是眼神不好了。
【而田横是汉高祖刘邦那时候的人。我们之前说过郦食其的故事,当时杀了郦食其的人就是齐王田广和当时的丞相田横,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发生那个事情之后,田广和田横就逃走了,田横带着五百人逃到了一个海岛上。】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正巧准备遣人去收拢田横。
田横和田广在齐国百姓的心中威信很高。
若是不拉拢恐怕会留下祸端的,但是为何这李白要将他与老死匈奴的李陵相提并论呢?
难道他也……
刘邦皱起眉头陷入思索之中。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称皇之后,别想拉拢田横,田恒知道自己反抗不了,于是便答应去咸阳议事,但是又不想为刘邦卖命,再加上担心郦食其的亲人报仇,于是自尽而亡,他的那几百个随从也随之自刎而死。】
果不其然,是他想象的坏结果。
不想为自己卖命,为何?
是因为亡国羞耻吗?
刘邦正想着,幕中女子已经接着往下说了。
【李白在这里写到的就是苏武被困在匈奴和田横被困在海岛的事情,借古喻今,现在关塞重重,到处都是战火硝烟。他也像苏武、田横一样被困在了此中。他担心发问,“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里的回去我们还可以赋予其另一个含义,就是他希望能够回到战争之前的日子,不过这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众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稍显随意的解释。
也明白了女子所说的言之有理即可。
甚至有时候像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都被女子给剖析了出来。
不过现在众人也知道了,这竟然不是女子一个人的意思,幕中女子应该也是读过许多书的。
关于这些诗句的解释,当是许多后世之人共同探讨出来的。
【我们再来看看其二,“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
亭伯,是东汉时期的大臣崔骃,这个人在窦太后当政时,曾经是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的主簿,这个窦太后不是指的西汉时期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而是汉光武帝刘秀长曾外孙女,反正这个章德窦皇后和窦宪都不是什么好人,窦宪蛮横霸道,崔骃几次劝阻不成,反倒被窦宪排挤,后他弃官不任,辞职回了乡。】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说到后宫干政,刘彻的面色就更难看了。
这后世之人一个个的都怎么了?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秀默默将这章德窦皇后和窦宪都记了下来。
他有些急了。
女子不是说到东汉时期的文人,就根本不会细说汉光武帝刘秀。
他也就不会知道女子说的是不是自己,虽然他早已觉得就是说的自己。
以后他不一定会好生约束,不会让那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人当政。
【回乡后的崔骃去哪儿了呢?我们无从知晓,李白他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很清楚李陵投降之后的结局是客死异乡。他们两个人一个选择了逃避,一个选择了投降,似乎每一个选择都不怎么样。】
众人的心都开始揪起来了。
看来李白是选择了投降?
先时说杜甫是说过的,李白因为参与叛乱被抓了起来,还被流放。
但他参与的叛军似乎不是安禄山和史思明。
这对他来说似乎还是一件好事。
唉——
众人只能无声叹息。
真是造化弄人啊!
【这让李白不禁想起自己的处境。“愁容变海色,短服改胡衣。”
不管是海水也像作者一样愁容满面,还是作者愁得面色如同海水一样,此句突出的就是一个愁,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已经穿上了胡服了,他们或许是投降了,或许是穿上胡人的衣服假意投降,不管是哪种可能,都不是令人欢快的选择,不管是哪种可能,都说明了当时那个形势十分严峻。】
如此说来,李白是不想投降的,但是因为形势严峻所以投降了吗?
李隆基有些心痛。
平日里长安城内还是有很多胡人的,但跟长安百姓比起来还是少数。
可他只要一想到长安失守,百姓们都穿着胡人的衣裳,他就感觉自己心都停止跳动了。
没事了,他在心中劝说自己。
安禄山都死了,还能有什么事呢?
但是他要杜绝第二个安禄山。
这在从前被他忽略的事情,如今陡然在他心中发了芽。
【而第三首,李白自比鲁仲连,表达他对身负才能却不被任用的愤懑以及人就对建功立业所抱有的希望。】
【“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
这第一句脱胎于左思《咏史》“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两句。这两句说的是战国时期鲁仲连的故事,鲁仲连是齐国人,但他曾经客游赵国,应该算得上是当时赵国的客卿,那时候秦国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魏国就派人来劝说赵国一起对秦国称臣,结果被鲁仲连说得一起对抗秦国,秦国不得已退了兵。】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嬴驷蹙着眉头将这个鲁仲连给记在了心里。
感觉大家都要与他秦国作对。
这大概就是强者吧。
强者总是招人嫉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