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李白
【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个儿子,是唐肃宗李亨同父异母的弟弟,从小由李亨抚养长大。】
【李璘谋反这事情有争议,到了后来代宗时还帮他平反了,但不管正史野史都没太在意这次的平反,所以咱也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谋反,反正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说李璘生在深宫,不太懂一些弯弯绕绕,“以为今天下大乱……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谋……谋反!
李隆基张了张嘴,险些快发不出声音来了。
先时听幕中女子提到李白参与永王之事,李隆基心中就有不好的预感。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自己这个儿子的事。
在得知李亨不行之后,李隆基不是没有想过将大业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
但左思右想,似乎每一个都没有自己这个孙子靠谱。
如今一看,果不其然。
他竟然敢谋反!
更重要的是竟拿大唐与那晋朝相论。
这儿子,不要也罢。
然而他虽然气愤着却没有动作,毕竟幕中女子说了此事有争议。
【当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过了不过五十来年,就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情,后来西晋灭亡,而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
【那个时候司马睿南迁就是因为江东地区还没怎么受到战争的侵扰,而此时此刻的唐朝也是如此,所以李璘以为自己可以占据江东,建立一个东唐。】
东唐。
听到这称呼无数的唐人都震惊不已。
永王……永王怎会如此?
大唐江山如何能一分为二?
简直气煞人也!
破庙门口。
李白眉头锁得紧紧的,永王谋反,而他,是那个助纣为虐的人吗?
这不可能!
他一生钟爱着大唐,怎会做出如此不忠之事?
而另一边,睢阳郡内。
听到这样的消息,高适也无法理解,明明李白看起来那般正义,如何会做谋反之事?
莫不是真如那幕中女子所说的那样,人老了就胡涂了,还是说李白为了他那理想开始不管不顾,剑走偏锋?
他可真是胡涂呀!
【然而李白并不知道永王有这样的心思,我们看他的《永王东巡歌》,这一组诗主要就是歌颂了永王的功绩和抒发他自己的远大抱负,从诗歌中我们大概能够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这组诗一共有十一首,我们随意看几首,其一,“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这首很显然就是拍马屁的作品,“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说的是永王奉命东巡,所到之处,一派祥和。】
只看这么一首,李白的心已经凉了半截。
如此迎合之作,写给一个叛贼,就算自己不知道永王的心思又如何?
他都不明白为何自己没有被处死。
圣人可真是宽厚仁慈。
他却还时常埋怨圣人,一股愧疚之情涌上了李白的心头。
李白不禁自责。
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怎么那么胡涂呢?
如今该如何是好,难道要他以死谢罪?
他看向一旁的宝剑,却没有动作。
若是他这时候死了,那不就等于承认了自己会谋反吗?
看来他真是胡涂了,自己行得端坐得正,何必如此在意他人看法?
罢了,坚持自己心中所想便够了。
【其中有几个可以注意的点,首先是第一句,永王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就是李璘,为什么李白说他是奉命行事呢,因为当时李隆基逃离长安后,和太子李亨分开,李亨继位,李隆基被迫成为太上皇,他令诸子分领天下节度使以平安史之乱,彼时任谏议大夫的高适还劝他不要,但他没听,让李璘做了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如此这般解释一通,李隆基更气了。
亏他如此信任他们。
看来,没有人是真正可信的,他能信的只有自己。
外族势力蠢蠢欲动,节度使不是说不要就不要的。
但是他绝不会再给他们那么多的权利。
再者有监察史在,情况应该会好上许多。
只是这些监察史的人选,他得好好斟酌斟酌。
【谁知道这李璘一到江陵就开始招兵买马,还任意补设官职。李白是个性情中人,对这些都没那么敏感,他以为永王所做的一切都是唐玄宗安排,所以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
这样一说,许多人都放了心。
他们欣赏的李白,还是那个李白。
但是李白自己心中却不怎么舒服,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吃了一个大亏。
大抵是没有看清便跟人走了。
许是太急于求成了吧。
【而这个“正月”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个正月,而是周朝历法的正月,叫做“王正月”,其实是十一月,大家了解一下,以后碰到知道这个时间与历史记载的时间都是对的就行了,后世几乎很少用了。】
【这组诗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夸赞之语,夸永王,夸永王的军队,其中第九首甚至因为夸得太过,被许多人认为是他人伪作。】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秦始皇想要浮海没能成功,汉武帝射蛟也没什么用,“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