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幕中女子一脸嫌恶的表情众人都不解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
众人也终于明白了梁鸿要娶孟家女的原因了,不觉对这梁鸿心生敬意。
隐士讲究朴实无华,那不是一件好事吗?
为何女子不赞同呢?
【什么“女为悦己者容”在我看来都是虚的,我悦我就容,想美就美,何必看别人的眼光?要是梁鸿这么对我,我只想对他说一个字,滚!】
许多人皱起眉头。
这幕中女子看起来像是大家闺秀,说话却如此粗鲁,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她这巨幕,日后怎么嫁人啊?
但是倒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赞同她的话,扶月就很欣赏。
“真是太痛快了!”
扶月顾及着隔壁的父母,感叹十分小声。
幕中女子说的每句话她都很赞同。
她就是她,她才不要为了男子而活,当然了,若是有男子为了她而活,她也喜欢对方,那也不是不可以。
但男人三妻四妾,还让她为了男子而活。
“滚!”
说完她连忙捂住嘴往门口望了望。
【可孟家女就是为了梁鸿而来啊,人家早做好准备了,精心打扮自己不过是对梁鸿的试探,嘿嘿,没想到吧,逗你玩呢!梁鸿也是没想到那孟家女早有准备,当他看到孟家女将早已准备的粗布衣裳换上,高兴不已,心道这才是我梁鸿的好老婆啊,当即为她取名光,取字德曜。】
【误会解除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好了不少,孟光对自己的丈夫十分尊敬,经常将食物的托盘举到眉毛处迎接从外劳作归来的丈夫,传说梁鸿也会伸出双手去接。此后大家就用“举案齐眉”来指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许多女子都很羡慕这样的感情。
人们总说着举案齐眉,可真正像梁鸿这般只对孟光好的男子有多少?
有钱人家的夫人得整日敲打着小妾才不至于让自己的丈夫被抢了去。
而稍微贫困些的,能盼着自家那口子不出去喝花酒就不错了。
什么举案齐眉?
都是话本子里才有的。
【说到就忍不住拓展一下,这个典故还挺常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提到,在曹雪芹《红楼梦》中就提到了好几次,最出名的就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金陵十二钗曲中《终身误》的“纵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
清,乾隆年间。
自从上次曹雪芹进宫得了皇上的赏赐后,他这里渐渐地人就多了起来。
众人都想看他写的红楼梦,他就干脆把自己的稿子放到了书铺,如今才放到第四回 呢,这幕中女子怎就把第五回的内容给放出来了?
【写的是宝玉最后虽然与自己命定的金玉良缘中的宝钗成了婚,但是他心中念着的还是木石前盟,即便宝姐姐如孟光一样贤惠,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已死的林妹妹。】
《红楼梦》一经发出,书铺都被抢疯了,根本来不及刊印。
不过大家口耳相传,至少在京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红楼梦》前四回的内容。
“什么?林妹妹死了?”
众人都惊呆了!
他们才开始看就发现了结局,这……
林妹妹那般怜人,如何能死呢?
还有这贾宝玉!
怎么能忘了绛珠仙草娶了别人呢?
后面到底发生了何事啊!
【第二处也跟宝黛钗三人有关,我们都知道黛玉在贾府寄人篱下,身边没个真正完全为自己撑腰的人,所以她自己经常会像刺猬一样竖起尖刺保护自己,于是许多人就更喜欢性情温柔大方的宝钗,黛玉清楚自然是不高兴的,即便这时候他们年纪还小,但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纪,所以有些情绪根本藏不住,宝玉把黛玉对宝钗的那种不喜看在了眼里。】
【然而在四十二回宝钗和黛玉谈心后,两人就相当于和好了。宝玉察觉两人关系改善,十分惊讶啊,他心说,“这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但是曹公并没有这样说,曹公怎么写的呢?“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明明是梁鸿接孟光的案,此处反写表示事情的反常,这典故用得好,作品能增色不少呢。】
众人猝不及防地被幕中女子透露了后面的内容,心里更痒痒地想看了。
可是书铺说每七日才发一回呢。
众人都很不愿,只能跑到书铺去堵着,想让书铺老板能早点把后面的内容给放出来,甚至愿意多加银两。
书铺老板心中乐开了花却是无能为力。
这书又不是他写的,一开始就说好的,他能有什么法子?
女子这般评价,倒是让乾隆朝以前的那些人都对这《红楼梦》产生了点兴趣。
可一想这内容左不过是些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便又将兴趣歇了。
【扯得有点远了,说回李白这首诗,他说:“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自己四处漫游并未有任何成就,只有一身虚名,“适遭云罗解,翻谪夜郎悲。”
这里说的是他在永王兵败后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宋若思很看好他,还把他推荐给朝廷,但是也不知道肃宗是怎么想的终究还是给李白定了罪,在这里我大胆猜测,可能是以前那些跟李白就不对付的人的推动吧,此猜测没有任何依据。】
【不过呢,作为领导,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朝令夕改, 很难留住人才的。】
这话是所有人都赞同的。
朝令夕改太让人难做了。
就连那些皇帝也赞同,可有时候做决定哪能完全由他们?
他们看起来手握权柄、高高在上,实则每个决定都被人盯得死死的,但凡出了点岔子就一堆折子呈上来,那不得改吗?
【李白感谢宗氏对自己的不离不弃,说他们两人就像是干将莫邪剑,“拙妻莫邪剑,及此二龙随。”
而你宗璟也不远万里乘风破浪来送“我”,真是让“我”惭愧。“惭君湍波苦,千里远从之。”
】
【接下来的几句他就开始幻想之后的日子,提前表达了自己对两人的思念,“白帝晓猿断,黄牛过客迟。遥瞻明月峡,西去益相思。”
咱们说得简单点,这几句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之后要路过白帝城、黄牛山、明月峡这些地方,向西而行的这一路上都会想你们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有些惭愧。
宗氏修道,他与宗氏是有很多话可说的。
可是宗氏虽说家室败落,但到底是名门之后,嫁与自己后对自己不离不弃,自己对她倒是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职责,反让疼跟着自己吃苦,着实不该。
【诗歌就在这儿结束了,这首诗的层次是很丰富的,从表面上来看,它就是一首离别诗表达自己对不离不弃的亲人的不舍。往深了点看,写出了他自己的无辜,永王谋反不论真假本质上与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过是遭了无妄之灾罢了。再往深了想,其实整首诗在很多地方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他们刻薄寡恩、他们朝令夕改、他们让他“空名动京师”,满满的都是激愤与无可奈何。】
李隆基无奈。
一首诗能说这么多的话吗?
这李白的能力真是不能小觑的,从前是自己低估他了,没能给他施展的空间只顾自己快活了。
日后必不会了。
如此才能,糟蹋了也真真是可惜了。
【然而事情不到最后一步,咱们永远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公元759年,唐肃宗干元二年,关中大旱,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在白帝城这个地方得到被赦免的消息,写下了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彼时李白五十九岁。】
李白轻叹。
时间一晃他竟就花甲之年了。
没实现理想不说,还遭了牢狱之灾,还被流放。
当真是天妒英才啊!
按女子先时说过的,自己也快离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