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1 / 2)

🎁美女直播

第93章

李白

认识李白和高适的人都对幕中女子所言十分讶异。

因为他们二人都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而且对待好友也算仗义。

李白落难,高适避而不见,两人之间得是有多大的过节啊。

两人心中也对此有了怀疑,他们如今虽不算至交好友,但关系也还不错,何至于斯呢?

然而正如众人心中所想,他们二人都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所以也没太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能做好友当然好,做不成也不必勉强。

只要自己是问心无愧的,那也就 够了。

【公元758年,干元元年,李白被流放,彼时的李白已经58岁了,走前,宗氏和其弟宗璟送他,他写下《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表达自己的心情,其实这诗算是一首诀别诗,因为在古代流放是很重的处罚了,而且古代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发达,可能他走时都没想自己还能再回去。】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最明白这种感受的。

古往今来,像他这样被贬得这么远的人是少之又少。

他也以为自己会老死在这儋州,所以一直在告诉自己儋州便是自己家乡。

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离开此处。

虽说也没办法回到故乡。

如此说来,他与李白还真是相似啊!

【“君家全盛日……三入凤凰池。”

这几句写的是宗家,我们之前说过宗楚客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

想当初宗家全盛时,先人宗楚客身居高位,多好啊!台鼎就是高位的意思。】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好?

武则天可没打算让他继续好下去。

在她看来不自量力想谋求不属于自己位置的人都好不了。

这世道本就如此,胜者为王败者寇,她自己没坐到这个位置上,下场也不会好。

【“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

根据《淮南子》记载,女娲当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的蜗皇指的是武则天,这里借用女娲补天的功绩来比喻宗楚客在武则天时所作的功绩,就是夸赞之语。“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

他功绩之大,连日月都为之一顾,曾经三次做宰相。】

此言何意?

武则天拧眉,意思宗楚客还有何了不得的功绩?

这倒是让她犯了难了。

想来也有道理,若非有功绩,何以罢相两次还能让他第三次坐上宰相之位?

看来还不能随便处置,先看看吧。

【凤凰池,也称凤池,一开始指的就是中书省,到了后来也指朝廷,像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就是差不多的意思,若是看到,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可以了。】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许久没被提及,再次被提及,没想到又是这首词。

以往也不是不了解李杜二人的事迹。

可总要有人点出来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酸楚。

柳永也很清楚,自己不是他们,可能了解也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情感,可是就算不能完全体会,也让他觉得很难受了。

他一直认为自己身负才能却怀才不遇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可与李白杜甫比起来,自己这些痛仿佛算不了什么。

他真是不敢想象,李杜二人是如何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写出那等传世诗作的。

难道这就是太史公所言“发愤著书”吗?

【“失势青门傍,种瓜复几时?”

这一句不用多说了,前面说过的邵平卖瓜的典故,表示宗家失势。虽然已经失势了,“犹会众宾客,三千光路岐。”

依然会招待宾客,三千是个概数,人太多,把路都磨光了。“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

自从宗楚客伏诛,皇帝就已经息怒了,他的葬礼也比较隆重,后世之人也没被牵连。】

东晋。

陶渊明觉得失势本没什么不好。

若是没了 荣宠,那便就顺其自然地隐退也挺不错。

只可惜他们这些人,心中总有些追求。

总有些明明应该很容易实现却又很难实现的理想。

【前面这么多的内容都是在写宗氏的兴衰荣辱,说它是一首离别诗这样写听起来好像有点奇怪,但是我们看“皇恩”两句,再对比他的经历就明白了他写这些的用意,算是在诉苦吧,宗楚客伏诛,唐玄宗就不为难他的后人了,可为何永王伏诛,唐肃宗为什么还要流放他这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挑眉。

看来李白对自己的评价是不错的,虽然心中可能对自己不重用他有颇多的怨怼,但常常在诗句中对他还是夸赞居多的。

还真是……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个人啊!

不过他倒不觉得李亨这事情做得不对,对于逆贼同党,处罚重些怎么也挑不出错来,而且战乱未歇更是如此了。

【帝王多疑,李亨的做法我们不是不能理解,他这时候刚登基不久,当然是要树立威信的,轻易地放过可能会让人觉得他好拿捏,所以李白此时也只能是发发牢骚而已。】

李隆基心中赞同。

李亨还是他比较满意的儿子,与他也有几分相似。

其实若是他好生鞭策,李亨也不是不能用。

只是李杜诗中所导致的那些情况还是要有人为之负责,这个人不是他自己,那是他的儿子就再好不过了。

再者,即便让李亨做了皇帝,以他的寿命他也当不了几年,只会为俶儿的路添堵罢了。

思及此,李隆基有点愁了,自己也活不了多少年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地表达离别愁绪,“我非东床人,令姊忝齐眉。”

东床人,咱们 可以直接理解为东床快婿,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传闻在东晋时期,太尉郗鉴寻女婿,因为当时琅琊王氏很不错,他就去王家选婿,别的年轻人个个表现自己,偏偏有个人不仅不表现,反而在东厢房内“坦腹卧,如不闻。”

这就是东晋名士,大书法家王羲之,恰好是他这随意洒脱的样子得了郗鉴的青眼,所以后来“东床快婿”就成了对女婿的美称。】

东晋。

王献之没想到此处还能提到自己的父亲。

不过也正常,自己父亲的风度那可是许多人艳羡的。

【而这里李白说自己并非宗家的好女婿,但是宗氏却还是对自己很好。“齐眉”就是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在东汉时期,有一隐士叫梁鸿,他品行高洁,很多人都想嫁给他,但他一直不娶。在他们那个地方有家姓孟的女儿,长得不好看,三十岁了还没嫁人,她父母问她为何不嫁人,她说她想嫁给梁鸿,梁鸿听说了就去提了亲。】

“这是何意啊?喜欢大姑娘?”

有些东汉以前的人都没听过这个典故,有些不读书的人也没听过,都对梁鸿此举感到十分好奇。

长得不好看,年纪又大,为何要娶她呢?

“这般年纪,万一无法生育如何是好?”

有人刚嫌弃就被自家媳妇幽幽地瞥了一眼,他家生了一个女子之后就再没孩子了,孩子就是他们夫妻二人的痛。

“嫁人就是为了生孩子吗?又不是母猪配种!”

不知是哪个女子在人群中说了一句,然而众人去寻时却找不到人影。

【那孟家女自然十分高兴,做了一些粗布衣服、箩筐什么的就嫁了过去。谁知嫁进去之后,梁鸿根本不搭理她,一问之下,梁鸿才说出了原因,原来他想找的是和他一起隐居的夫人,而孟家女打扮得太好看了,额……这古代人的脑回路咱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