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李清照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什么情况?
这张说和姚崇两人都是武则天比较看好的年轻人,他们为何看不上对方?
原本武则天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朝臣之间互相制衡也总好过结党营私的好。
但若因此而危害 国家,那必然不行。
看来她得做点什么。
武则天也开始慢慢意识到幕中女子所提及的文人大多经历凄惨,而他们凄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国家不幸。
若是如此,倒也不必多谈及她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姚崇离世时的事情李隆基还记得。
他也一直觉得臣子之间有些争吵是很正常,甚至让他喜闻乐见的事情。
可幕中女子如此一说,他才突然回过神来。
想来若不是未来的他任由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关系恶化,也不会酿成最后的悲剧。
过犹不及,如此简单的道理,他竟现在才想到。
一致对外才是对的。
【而其二就是着重写奸雄误国,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为什么要写这个,难道她对于安史之乱有不同的看法吗?】
有不同的看法?
李隆基愣了片刻,关于这事情还能有不同的看法?
他可不觉得这李清照能说出什么夸赞安史之乱的话来。
果然,李清照并没让他失望,第一句就是让他不爱听的。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
君不见,天宝年间的那些令人吃惊的兴衰事,如今就连中兴碑上也长满杂草了。我觉得这儿应该是说时过境迁,历史渐渐被人遗忘的意思吧。】
虽然这么想可能有些不厚道,但颜真卿现如今想的却是一切都被人遗忘,可他的那些作品却还留了下来,他大概知道自己以后当如何做了。
远在齐州的李白和杜甫对望了一眼,脸上颇多感慨。
不管是什么样的事情,是福是祸、是喜是忧,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慢慢遗忘。
他们也是如此。
然而,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让那么多人记着。
他们起初当然是觉得庆幸的,可到如今倒是没什么感觉了。
但那样的大唐盛世会被人遗忘,实在觉得遗憾。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人们不知道唐朝走向衰弱有那些奸诈雄才,只是听说有着功绩的那些人。这两句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是在说元结的《大唐中兴颂》里对于安史之乱的历史总结不够全面,只称颂郭子仪等人的功绩,却没有总结安禄山、史思明这些人。】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这话莫名其妙地就引起了应天书院学子们的争论。
有些人赞同李清照的说法,甚至觉得元结有故意遗漏之嫌。
但有些人则表示完全能够理解,谁愿意时时刻刻提及自己国家的屈辱的呢?
“可这人家说了,中兴颂,既是颂,自然是要赞颂的!”
“颂又如何?难道就不能将颂的原因说清楚吗?”
他们平日里就时常争论,这时候更是吵个不停,却也久久吵不出个答案来。
【“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
是谁让杨贵妃从天而降的,让虢秦韩三夫人成为了天之骄女。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都是杨玉环的姐妹,都有命妇封号,在民间还有许多有关唐玄宗和这三姐妹的艳情故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说到这个那众人就来劲了。
没人不喜欢听乐子,尤其是这宫里边的乐子。
平日里虽说他们也讨论,但谁敢明目张胆的,还不是关起门来各自瞧瞧说。
这可倒好,幕中女子似是真不怕圣人的,这也是能随便说的吗?
也不知圣人在宫里听了是何反应啊。
李隆基当然不快,简直是胡说八道!
自己岂会做此等不知廉耻的事情?
完全没把自己抢了儿媳妇的事情放在心上,反正这事他现在没做,女子的语气也不肯定,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的。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说起,《读中兴颂碑》的首句是“玉环妖血无人扫”,就从这么一句我们就能看出来,张耒认为这事情都是因“妖妃”杨玉环而起。但李清照是这么认为的吗?显然不是。】
已到骊山的杨玉环犹如掉线木偶,了无生气。
妖妃?
她什么都没做,她如何就成了妖妃了?
难道就因为幕中女子那些莫须有的话吗?
她很明白,这事情涉及到江山社稷,无论如何已经没了回旋的余地,能留下一条命,已经是圣人手下留情了。
自己的命,为何这般苦?
【杨家人都因为杨贵妃而沾了光,而杨贵妃是神仙吗?她一个人就能倾覆江山吗?】
当然不能,杨玉环激动起来。
她一个女子,毫无神技,何德何能?
她只是他们的一个祭品,过错全推到她身上,他们便可高枕无忧了。
可现在,幕中女子是在为她正名吗?
大明宫内。
李隆基还是忍不住地皱起了眉头,每当他以为自己可以百毒不侵之后,幕中女子总能说出一些话让他不喜。
不是玉奴的错,她是想将错全部归结于自己的身上吗?
好不容易让玉奴分担了一些。
【当然了,李清照也没有完全否认唐朝的衰落与杨贵妃兄妹脱不了关系。】
李隆基重重地舒了一口气,还好,这幕中女子还不算胡来。
他自己知道自己得错是一回事,让众人如何去想又是一回事。
【“……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
谁还记得安禄山、史思明的名字?那些战功卓越的人也安然死去了。”
】
他们是越来越不懂幕中女子的意思了,也不懂那李清照的意思?
谁要记得安禄山、史思明?
这样的人被挫骨扬灰消失在时光长河里才好,为何要记得他们?
可方一激动地问出这样的问题,他们又自己找到了答案。
早在其一中李清照就已经写了,要以史为鉴。
仔细一想想也确实如此,若是将这事情彻底忘记,又重蹈覆辙,该怎么办呢?
是该记住的,事实证明,这事也没被忘记,那千年之后的幕中女子不也记得吗?
想来,日后当不会有人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吧?
应该也不会有帝王容忍后宫干政容忍藩镇割据了吧?
【他们去世了,就所有人都不知道安史之流了,这一段历史就要被抹去了。“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
居然在高耸入云的抱瓮峰上,凿“开元”两字沾沾自喜。这里很明显能看出李清照的嘲讽之意,若是她出现在我们面前,恐怕我们都能看到她翻白眼了。】
【不愧是我们的“李怼怼”,从年轻时候就那么会怼人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觉得似乎自己明白这怼人为何意了?
先时她和官人还探讨了许久,原来就是讽刺他人的意思吧?
她可不觉得她的这些话有什么不妥。
谁能反对她吗?
把国家衰落的错误归结到一个女子的身上,他们有理吗?
将 屈辱抹去,只记得功绩,有可喜之处吗?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
时势变迁可真是令人悲哀啊,那些奸人的内心险恶得像山崖一样深。这里指出,真正使得唐王朝覆灭的,其实就是这些奸诈小人,不止是唐王朝,像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南宋的秦桧,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坤,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奸臣,有了他们在国家不亡也是脱层皮的程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幕中女子说得没错,若是没有赵高,胡亥可能也不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嬴政最近一直在思考问题出在何处。
先时虽说因为自己比较严苛,天下有着许多不满的人想要推翻他大秦,何以他一死泱泱大秦就亡了?
幕中女子没说太多其中的细节,让他也没办法很好地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