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2 / 2)

🎁美女直播

但他却已经肯定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胡亥胡来。

而胡亥是他的儿子,他作为后世口中的千古一帝,竟教不出一个象样的儿子?

当然不可能!

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所在,他倒是要看看,谁还能撼动大秦基业?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说起董卓,众人几乎同时炸了毛。

若不是有董贼,世道怎会变成如今的模样?

虽说董贼之前天下已然不太平,但到底没有那么多的战争,没有尸横遍野。

许多人说着说着,甚至想去找到董贼的尸骨鞭尸。

若论起奸诈程度,当世谁还能比得过他?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自从将秦桧关了起来赵构就一直在想要怎么处置他?

赵构不想落人口实,他不想被人说自己听风就是雨,主要是朝中有许多人为秦桧求情,让他十分烦躁。

不过近来得知了岳飞的真正能力,他就越看秦桧不顺眼,就差找个什么借口把人给解决了。

这下好了,与赵高、董卓相提并论,自己身边竟有这么个大奸臣,险些让赵构晕过去,不过他稳住了,这些解决秦桧该没人能说什么了。

简直恐怖如斯。

明,天启年间。

朱由校听闻许多人称呼魏忠贤九千岁,许多人似乎对此很不满,他倒是觉得没什么,毕竟自己可是万岁爷。

只要他不想着越过自己来好好为自己做事,九千岁便九千岁,有何关系?

现如今还有人为他建生祠事不满,建就建了,建个生祠挡着他们什么了?

朱由校只想做木工,什么也不想管。

大明还在,他还在,一切都不必担心。

可现在幕中女子竟然说魏忠贤是大贪官?

不亡也脱层皮?

朱由校手上动作顿住,思考片刻,又开始继续敲敲打打。

问题不大。

若是没魏忠贤在,东林党岂不是要上天?

不过他也得敲打敲打他,莫要太过分了,他可不想背上亡国之君的名头。

“砰砰砰……”木头敲击的声音像是要把幕中女子的声音都给盖过去。

清,乾隆年间。

乾隆怔住。

和坤?

幕中女子竟拿和坤与魏忠贤一流相比!这什么意思?

他不是不知道和坤贪污之事。

但和坤的能力着实强,没有他,乾隆真是暂时不知该把内务府交给谁来打理,谁还有这个能力?

如今,大清朝国力强盛,国库缺的也不差那么点,难道和坤还有其他的想法?

乾隆自诩对朝中了如指掌,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想了想,他还是沉着脸让人去传和坤。

他倒要看看和坤能如何狡辩。

【“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

西蜀很远虽然能返回,但南内宫门一闭却难以再打开了。】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唐朝有三大皇宫,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又称为“三内”。南内兴庆宫是李隆基时的政治中心,他从成都回去之后还是住在南内。然而李辅国为了讨好新皇,于是在唐肃宗生病的时候自作主张强行把李隆基迁往了西内,也就是以前李世民、李渊住的太极宫。】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冷笑一声,好一个忠心耿耿的狗奴才。

可惜还是一刀就被毙了病。

他这一去西内,自然不可能再回到南内了。

果不其然,女子很快接着往下说去。

【得知此事,唐肃宗并没有责怪李辅国,反而安抚对方,但李隆基被迁到西内没多久,他的亲信就遭了殃,高力士被流放,陈玄礼辞官,一向亲近的玉真公主也迁居玉真观,可想这时的李隆基在宫里的处境,没多久就黯然离世了。】

李隆基闭了闭眼,他绝不可能再让自己有如此凄凉的晚年。

高力士、陈玄礼、玉真,这些人都是忠心耿耿跟随他的人。

自己都那样了,他们仍旧不离不弃。

他也必不负他们的忠心。

【“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

肃宗的孝德高如天,可为何反让高力士为玄宗吶喊呢?这里有可能说的是李隆基迁居西内的时候,李辅国找了人想要干掉他,高力士出面保护了唐玄宗。这里的李清照应该是在指责唐肃宗和李辅国,以及他这种奸邪小人。】

听闻此言,李白也不禁唏嘘。

他一向不喜高力士,对方权倾朝野,眼高于顶,在他看来就是奸邪小人。

可如今李白也忍不住为他的这份忠心而动容,更是因为同样凄凉的结局而沉声了些惺惺相惜之感。

但李白也很清楚,至少高力士是有过实权的,而自己没有。

这可真是令人伤怀的一件事。

自己连个阉人都比不过。

以往他也不会这般比,因为不屑,但如今,他倒觉得高力士似乎也没那么不堪了。

可这也并不代表他就认为高力士有多好。

高力士若真是忠贞爱国之辈,就好好好劝谏圣人,那事情说不定也不会演变成后来的模样。

思及此,李白忙把那种情绪收了起来,他们终究是不同的。

【“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

唉!这奴才不能指斥李辅国、张后等专政之事,只能说荠菜相关的诗句。“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

这里出自高力士的一首诗《感五溪荠菜》,不过有点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高适写的,我这里就当是高力士写的。】

高适也正在想高力士之为人。

若说起来,他们没有人不羡慕高力士。

能与天子那般亲近,谁不想呢?

许多人对高力士的不喜,一是看不上他宦官的身份,二是见不惯他权倾朝野的做派,三就是羡慕嫉妒他能伴圣人左右。

春荠?

不像自己写的吧。

【在被流放后,高力士来到了巫州,他看到很多人不吃荠菜,于是写了这首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我们当宝的东西别人可能弃之敝履,“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荠菜生长的地方不同,但气味总是不变的。】

【这首诗很简单,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它不太可能是高适写的其中一个原因,高适的作诗水平我们还是不能低估的,而这首诗虽然简单,但是却表达了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不管他人在长安还是在巫州,他对唐玄宗的忠心总是不变的。】

诗虽简单,这情确实 重。

李隆基没对高力士有什么表示,但心中已然十分感动了,日后自然不会薄待。

不过他这诗句,确实,比李白的诗句差了不少。

如此一想,便觉得更该让李白做教导之事了。

【高力士虽然不是什么大好人,但是其忠心却是没话说的,根据《旧唐书》记载,遇大赦,高力士回长安途中听说李隆基已死,当即就吐血而亡了。】

李隆基一直在想高力士的事情,蓦地起身走到记载幕中女子之言的官员身边将已经写好的纸张拿了起来。

这张后是谁?

李辅国,张后……

当是李亨称帝后的皇后。

这还好办,太子府的人被他全数幽禁起来了,当是起不了乱子。

“圣人,可有何不妥?”

高力士已经许久未见圣人失态了,遂忙问道。

李隆基摆手,心却放下去不少,面色也缓和了许多。

【李清照的这首诗虽然主要写的是奸人误国的危害,但重点还是跟其一一样,是在劝宋朝当局要以史为鉴。事实证明,李清照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然而当时的宋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国家出现的问题,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而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有这些想法,在古代是很了不起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眉心一突。

所以幕中女子的意思是,后面发现什么靖康之难其实是奸臣误国?

是谁呢?

然而,女子并没有给他答案。

【所以即便有人不喜欢李清照,但我们依然可以用一句“巾帼不让须眉”来形容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