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觉幕中女子的话有些问题。
乍一看似乎看不出什么错,但是幕中女子曾经谈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时说的话他都还记得,而且他对于社会功能很重要这事情深信不疑。
可幕中女子这话一说就是在有意无意地忽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了。
这么一来,那他这些年和微之所做的努力就算不会功亏一篑,恐怕也难以在进行下去。
文学的社会功能最重要,这些女儿家闺阁之作当列为次等,还不如她前面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白居易还是很欣赏这后世女子的,可是一想到会因为她的作品让人们又忽视文章不为文而作的道理,他就又将那欣赏抛开了些许。
【我知道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是享受美就够了,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齐梁的浮糜诗风呢?若是只讲究辞藻什么的,那齐梁诗风下的诗歌不都是优秀诗歌了?】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问题正好问到了陈子昂的心坎上。
他想,美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若是不能批评时政不能拥有充沛感情,再美又有什么用?
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也不是厌美,若是有了兴寄也就是反映现实的作用,同时又有了风骨,那再加上美便是锦上添花了。
陈子昂本不愿对这后世女子做过多的评价,但这些作品确实不合他的心意。
【就我个人的见解来看,大部分的齐梁诗歌中的美,都是为了美而美,这是什么意思呢?追求辞藻,讲究格律,但是大量华丽的词藻的堆砌不一定能组成好的作品。大多数的作品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矫揉造作的和浑然天成的,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在我看来就属于后者。】
东晋。
陶渊明在脑子里把女子的词作过了一遍。
若说浑然天成,他觉得还是差了一点。
之前幕中女子就已经说过了,这李清照的作品无一首不工,那如何能浑然天成呢?
但他并不否认此女的作品是一篇好的作品,至少比有些虚谈玄理而毫无感情的诗作好多了。
陶渊明这样想着,自己都没察觉自己对于玄言诗的看法已经进一步被幕中女子给影响了。
【她一个十多岁的花季少女写一首怀春之作,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你叫一个大老爷们儿,就李白杜甫来写,那多半也写不出这其中的味道,就好像刚刚我们讲解的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那两首诗虽然很有思想高度,但单论其美学价值,那还是比她的这些词差点,所以很多人都没听过那两首诗,这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术业有专攻”。】
这话让许多觉得不对劲的文人恍然大悟。
似乎也有道理啊!
她不过是一个小姑娘,不让她写闺房趣事,难道让她写历史兴衰吗?
不过是说了她的两首咏史诗众人便已经把她当成了李杜之流来要求了,是他们对幕中女子选择的诗人期待过高了。
但刚想通这事情,众人又陷入新的疑惑之中。
“这幕中女子为何要解说这样一个女子呢?”
而且幕中女子还说她巾帼不让须眉呢。
“你忘了吗?先时女子说过,这李清照的作品是分为前后期的,她经历了国家灭亡后,说不定又不一样了呢。”
许多文人早已经将文应当论时事这样的观念都刻在了骨子里,贸贸然地看到一些描写生活、情爱的作品就算是欣赏也不会承认这样的作品优秀。
即便他们已经将陶渊明那些描写生活的诗句熟读于心,也不愿承认一个女子的诗词能有陶渊明作品的魅力。
尤其是在幕中女子深刻解读、夸赞陶渊明的作品之后,又为他们想要逃避现实学陶隐居的行为提供了一些支撑。
但李清照的诗词显然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让李白困惑了好一段时间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他一直对幕中女子所说的后世许多人扬杜抑李的事情十分在意,可是知道现在他才真正想通。
不过是“术业有专攻”罢了,自己作诗又不是为他们而作。
那些真正欣赏自己诗作的人,才是自己要把诗作给他们看的人,比如杜二甫。
【这首词中的少年不知道是什么人,我个人猜测这个人有可能就是赵明诚,当然了,并不是说这首词中的场景就是真实地发生过的。咱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真实,甚至人们也可以创造出让他人难辨真假的艺术,像李清照的这首词,看似真实,却又不一定是真实的,它叫做艺术真实。】
【现实真实是真实存在的现实,而艺术真实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却又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现实。而李清照的许多作品就很好地展现了艺术真实,我之所以说这个场景不是真实发生过的,这还要从古代的礼仪说起,当然了这仅仅只是我自己的推理,大家看看就行,一般来说不会存在女子在院中脱了鞋荡秋千却被男子闯入的场景,但是 在盲婚哑嫁的古代,婚前相看相看是正常的,所以两人或许在婚前见过面,却不一定是这样的场景。】
众人被幕中女子的现实真实艺术真实给弄晕了头,好半晌才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
代入到一般的作品中他们一时间也分辨不清,然而当想起幕中女子提到过的几位文人时就大概明白了。
就好比曹植的《洛神赋》,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洛水女神是不存在是假的,可再读起那文章,却还是觉得洛神是真的。
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真实吧。
若这首词有女子所谓的艺术真实,那众人还比较能接受。
其实早在他们看了幕中女子放出来的那个小视频后就已经接受得差不多了。
年轻时候,总比他们这些畏首畏尾的人要多些冲动。
虽然不合礼数,但若只是想想,悄悄的也就罢了。
许多人都这样想却都不敢说出来,毕竟这做人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独。
哪怕是没有任何人看到,也该克己复礼才是。
如若不然,演变成了刚才女子展现出来的那些当街行那等子事的情况,那这世间不就乱了套了吗?
【我们也不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有没有在婚前私下见过面,即便见过也不知道是怎样的场景,不管是怎样的场景,我们可以当两人就是一眼万年。】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也有点跟不上幕中女子的思想了,她肯定是无法接受和谁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亲密之事的,就算那人是她的官人也不行。
光阴逝去,一晃已经过了六年。
这六年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关系一直不错,除了两家父亲之间的那事情,还是第一次像这次这般不愉快。
这么想着,李清照又觉得属实没有必要。
赵明诚是她要度过一生的人,她何必与对方置气。
即便对方要纳妾,自己不还是得和他过一生吗?
想到他先于自己离世,李清照的拳头在自己衣摆上握了一下,这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吗?
可念及此,她又忍不住有点怨气,怎么自己为他着想,他就不为自己想想呢?
许久,叹息一声后,李清照开口。
“官人……”
“夫人……”
两人竟是同时出声,想来都是想起了曾经的那段岁月。
【在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成婚,开始了一段总体幸福却又有颇多坎坷的婚后生活。】
二人皆是一顿,对视一眼后看向巨幕。
颇多坎坷?
两人成婚后,从汴京来到此处,如今在这青州,似乎确实挺幸福的。
至于幕中女子所说的坎坷,倒是不多。
难道还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吗?
难道是因为北宋灭亡之事?
两人又都惆怅起来。
李清照心中自是牵挂着养育自己的这大宋疆土,而赵明诚不仅忧心于此,他想起预告中自己死后,李清照改嫁,仍旧心中像堵了块石头似的难受。
李怼怼:现在的我你爱搭不理,以后的我你高攀不起!
写到一些文学理论的时候经常自己跟自己辩论,我觉得我精分了,哈哈哈
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