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2 / 2)

🎁美女直播

谁不想成为像她那般为后世铭记的才女呢?

十多岁的李冶心中有着许多的想法。

最坚定的便是她一定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且是尽快。

至少,她不该止步于这道观之中。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别说清秋不令人悲伤了,西风卷珠帘,帘中人比那菊花还要憔悴。】

【“销魂”一词由来已久,出自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它的意思是当某种情绪达到一种几近极端的地步,从而导致魂魄离体,也可以写做“消魂”,是个形容词。】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明诚从一种无从说起的奇怪情绪中慢慢脱离出来。

这首词他从第一眼看到时就十分喜欢,为李清照的才华而倾倒。

而他更多注意的是这首词的本身,语意之工,非他能比。

他当然也能看出点其中所包含的李清照的感情,然而,也是到现在他才看清词中自己所忽略的李清照感情之充沛。

【然而,中华文化就是这么的博大精深,就这么一个词,不仅可以形容愁苦形容恐惧,还能形容与之相反的欢乐。】

【像表达愁苦的有苏轼《浣溪沙·桃李溪边驻画轮》中写的“水连芳草月连云,几时归去不销魂。”

一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那首词是苏轼在几年前写的,那时候他从杭州回京路过扬州时看到扬州美景写下的这首词。

这是一首写恋情的词,但其中又不只恋情,也不知那些后世之人读懂没有。

苏轼心中鲜少有这般纠结的时候,他既希望旁人能读得明白,又不希望自己那些牢骚心情被人轻易知晓。

【表达恐慌的有杜甫《入衡州》“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从未去过衡州,这首诗应是他之后的作品。

避飞镝,那想来应当时安史之乱时期写的。

可是……

杜甫觉得有些不大对劲。

根据幕中女子所言,在安史之乱那段时间他该是一直流连于北方,而后就去了成都。

难道是去成都时途径衡州?可那路线并不对。

如此一来,就是他将死之年的事情了。

杜甫叹息,死都无法看到战争结束,他的死一定是充满了遗憾的。

遗憾没能为国献力,遗憾自己未能再见大唐盛世。

【而表达欢乐的有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明允公,能令我真个销魂否。”

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叫陈明允的书生他可以分成两个人,一半在家中做一个好男人,另一半在仙境让美女作陪。】

“他倒是想得美!”

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让许多人嗤之以鼻。

而更多的人是羡慕着,却还是第一时间当着他人对其发出了抨击。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临淄。

近来孟子仍旧在齐国为齐宣王田辟强做事。

短短不过两月时间,楚国就隐隐有了超越秦国的架势,这让发展缓慢的齐国上下难安,齐宣王焦头烂额,作为他的客卿,孟子自然也清闲不到何处去。

他方从田辟强处回来,正巧看到巨幕。

听到这故事不由得摇了摇头。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这个陈明允有个好朋友,一天,这个好友路过洞庭湖看到陈明允有美女作陪好不快活,他醉意熏染时说了那么一句话,意思也想有美女让他快活。】

许多认认真真听着故事的文人们企图从这中间读出点什么道理来,都不禁有些失望,不过艳作罢了。

只有少数一些人能够看出其中几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对这个故事十分不喜。

她不用猜就知道这一定是许多男子的梦想之事。

然而他们凭什么以为自己可以一边在家中做好男人,一边又去寻花问柳?

若是寻花问柳了,那还算得上是好男人吗?

【这最后三句历来都是最令人称道的,根据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记载,赵明诚很喜欢李清照的这首词,很想作出比这更好的作品,于是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很多的词句杂糅其中,拿给朋友看,结果朋友说三句绝佳,正是这最后的三句。】

李清照勾唇笑笑,没去看赵明诚。

这倒是赵明诚做得出来的事情。

她没注意,但赵明诚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她噙在嘴角的笑,抿了抿唇,却是没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