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14章

李清照

所有身处于宋朝的人们的心都悬了起来。

他们的国都亡了,竟还有不停的苦难,还要人活吗?

这幕中女子说得真是没错,他们大宋的帝王,没一个能行的。

可是他们也只能是干着急,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李清照对此也毫无办法,但她顾不了国家,总要好好顾着自己,故而在关心国事的同时她也没有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兴趣,她爱好打马,是一种弹棋类的游戏,她苦中作乐,不仅写了《打马赋》,还专门写了一本游艺书《打马图经》。】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都这种时候了,她竟还有心情打马?

李清照有些脸热,可转念一想,那种时候若是再不找些事情来做,要怎么活?

【然而虽有乐,可是李清照却并不是很开心,她内心深处根本就放不下国家危难,那时候的她就有点类似当初的陶渊明,想要逃离这个充满利益的社会,却没办法逃离。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李清照去金华避乱,途经严子陵钓台,写下《钓台》绝句承认自己逃不开名利社会,却又不愿为名利左右的心情。】

东晋。

其实陶渊明早发现了,人生的尽头仿佛都是隐居。

李清照欣赏他,李清照写严子陵,或许都是由于差不多的想法。

人总是清清白白地来,到了最后也都是要离开名利社会的。

只是这样一个奇女子,晚景如此凄凉,实在令人遗憾,若她真能隐居而逝,想必还能过几年平静日子。

【严子陵我们说过的,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刘秀请他做官,不受,他选择隐居,不为名利所动,这严子陵钓台就在富春江边上,李清照看着来往船只有所感悟,“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不管是大船小舟,其中的人都是为了名利在奔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哪里不是这样呢?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所有人似乎都在为了名利而活着。

真正淡泊名利的人能有几人?

如若不是碰上那么多为了名利而活之人,他和杜甫现在也不至于在这齐州。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先生的德行使得来往的人都十分惭愧,只能特地在晚上悄悄地经过这钓台。】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世上这般德行的人终是少数。

周敦颐想,他人为名利,也终有不为名利的人。

只要不为名利的人可以不同流合污,这世间也总能有一片净土。

【短短的四句诗,就将当朝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与高洁隐士的对比呈现了出来,好在李清照笔下的来往钓台的人还知道脸面,还知道惭愧,而真正唯利是图的人还多得是。】

【李清照半夜路过此处时显然也是惭愧的,她惭愧于自己的偷安茍活,又因自己无法改变现状而低落。】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怎么就无法改变呢?

大宋如此多的英雄豪杰,怎么就没人能改变现状呢?

李清照不由自主地想自己该怎么做,她能做什么?她真的就不能改变那状况吗?

她一个女子……

想到这里李清照不由地懊恼,女子怎么了?若是女子自己都不能信女子,谁能信她们?

可是女子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除了相夫教子,她能做的似乎只有将自己的想法写入诗词,还能叫更多的人看见。

然而写也不能胡写,不能违背律法惹官家注意,还得让更多的人认可她,如此失了些作诗作词的真意,难做。

【怀着这样悲伤而纠结的情绪,公元1135年,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写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塑造了一个经历国破家亡后晚景凄凉的女词人形象。】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风停了,花谢了,只剩下沾着花的泥土还散发着香味,词人见日头已晚,又倦倦地懒得梳妆打扮了。可能年纪大了做什么事都更加懒得,这时候李清照已经五十多岁了,身边并没有能欣赏她姿容的人,而她自己也懒得装扮,然而这样只会显得越发倦懒、孤独。】

这倒也没有。

李清照自己时常都是这般慵懒的,尤其是在酒醉之后,如何舒适如何来。

她这时是不在意,可到那时应当就是真的犯懒了。

人终要老的,只希望心中能不那么早死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又是一年的春日,同样的春景,可赏景的人却完全不同了,只感觉万事皆休,什么结束了,也不想再有所作为了,她想说点什么,还未开口,眼泪就已经流了下来。】

什么都不想做了。

李清照想象不到,怎么才会绝望到觉得万事皆休什么都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