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2 / 2)

🎁美女直播

想来事事都如此。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听说双溪的春景非常好,“我”也想去泛舟赏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就是怕双溪的舟太小,载不动“我”那满腔的愁绪。这个舴艋读舴(zé)艋(měng),其实就是两头尖得像蚱蜢一样的小船,这一句有所夸张,但又用了十分新奇的比喻,写得很妙。】

赵明诚一直认为女子都是敏感细腻的,李清照也是如此,总爱写些抒情之作。

如今他才看清楚,李清照的那些情绪其实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只是他常常只注意其中技艺,却少注意感情罢了。

此刻的双溪泛舟,该是怎么也不如那时“误入藕花深处”的心情吧?

【而这首词的布局也是可圈可点的,先道风住花尽,却因花尽而留下的香味引起物是人非的凄楚,这种尽而未尽的布局写法叫“扫处即生”,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中的“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之句也是这写法。】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写法倒还挺有意思。”

杜甫赞道,他是爱钻研这些的。

在他看来,诗词要有其感情,但也得有其技艺,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他终究是坚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这种写法其实就是在前面进行氛围的渲染,使得词人的物是人非之感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李清照不仅愁着自己也愁着整个国家,她知道造成现在这个局面的主要矛盾其实就是宋室不振,于是同年她又写了《题八咏楼》,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这样的悲伤之语。】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一开始就很有气势,李清照在这里并没有描写八咏楼的来历,也没详细的介绍八咏楼,但是“千古风流”四字就赋予了这八咏楼以高大壮美的形象,而这里的江山应该不只是她眼中看到的风景,而是整个宋朝江山。】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微微讶异,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这个小姑娘。

可听她的经历他慢慢地对此改观了。

李清照不仅有文采还有志气。

他也开始想,若是女子做官就真不行吗?

至少这李清照比如今的许多朝中高官好得多。

苏轼闭了闭眼,许是真老了,才会想些异想天开的事情,这些事如何可能?

即便知道李清照不会有太大的前途,但他还是希望看到巨幕后,那小姑娘能过上好日子。

【当年沈约担任在金华任东阳郡太守,屡次登上玄畅楼,写下不少诗歌,后来又作《八咏诗》,又扩写为八首诗歌,后来在唐代这玄畅楼才被改为八咏楼。许多人在这楼里留下诗句,在这楼里感叹其壮美,感叹个人忧愁,而现在留给他们的却是江山垂危的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说到此处,李白也想去那玄畅楼看看去了。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①站在楼上能望群川,想想便觉引人入胜。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若只是一首写景诗,这两句完全写出了八咏楼的气势,而李清照咏景寄情,寄情的点就在“十四州”上,一般来说,都认为这句脱胎于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作品《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薛涛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当时唐代国势衰微,战争频发,后来李德裕任剑南节度使,积极御边,在成都附近建了筹边楼,但是后来李德裕走了,边疆纠纷又起,薛涛已经年迈,却还关心时事写下此诗。】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忍不住伤感。

他如今走到这地步,与李德裕有很大关系。

其实他清楚,他们都清楚,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是好官,可他们偏偏不合拍。

这不怪他们,不过是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罢了。

李清照说得对,不管是哪里来的人,都是为了名利。

【在《题八咏楼》中,李清照有感于薛涛对时事的关注和诗中的精神气概,也袭用了诗中的意思,以抒发她心忧国事的心情。】

越来越多的女子走进众人的视线中。

许多人也像苏轼一样意识到了很多女子的不平凡。

男子们并没有觉得慌张,因为即便有些女子出色,他们也并没有把女子的这点才能放在心上。

只是有点不大习惯。

【除了个人的忧愁与忧心国事,在晚年,李清照也一直未曾忘记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她写了一首《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以梅花为线索表达她的绵绵长恨。】

①“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