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愤怒,他竟然是国贼之后吗?
竟还仕于金朝,那不是国贼又是什么?
“国贼!有何可说的?就算有才,那也是德不配才!”
“说不定会有什么转机也不一定呢。”
“怎么可能?若是不想,谁还能逼他不成?”
【然而就像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辛赞其实一直心系宋朝,所以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告诉辛弃疾这万里河山都应是大宋的土地,再加上金人对汉人的剥削与侮辱,让他们祖孙二人更想收复山河。】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样的话,曹操可就不爱听了。
他知道幕中女子说的何事。
当初他那般欣赏关羽,对他如此礼遇,他却不识好歹。
不提也罢。
【为了趁机侦察金人的情况,辛赞两次让辛弃疾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被祖父寄予厚望,辛弃疾从小就有恢复中原的志向,也有着豪杰之士的侠义气概。】
近来邺城安排的科举考试吸引了不少人才前来,为此曹植更有干劲了。
现如今看到那异族都还这般重视科举,便更觉自己所做的是一阵了不得的大事。
【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终于还是隐藏不住自己的野心,开始大举入侵南宋,想要将南宋灭亡,实现统一。】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岳飞早就知道这些金人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因为朝廷的让步而停止征战的步伐。
越是退缩,他们越会觉得宋朝廷好欺负,巴不得大宋一直退让,将所有土地都收归囊中。
如今显然官家很信任他,那他就有信心能够不让金人奸计得逞。
【然而,金人占领北方后并没有积极发展、安抚百姓,而是将汉人奴役化,极重的赋税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自然无法避免。】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近来嬴政想要做出改变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其中一项就是减免赋税和徭役。
为了维护大秦国威,嬴政和李斯一直坚持着秦法绝不更改,在面对他人怀疑之时,嬴政只能用更加强硬的手段让对方屈服,或者是用泰山封禅等方式让众人信服。
而此条道路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赋税徭役重,他又如何不知?
现如今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试上一试,他心中已经做好决定,现在咸阳一试,若有许多外地的人前往咸阳,那便扩大范围。
而行此事的说法他也已经想好了,一切都是天定,包括以前的那些事情,如今的巨幕亦是上天对他的指示。
他就是天命之人!
【辛弃疾顺势组建了一个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当时的一个抗金起义首领耿京的起义军,在里面担任了掌书记,类似于秘书长的职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闻此言,李白和杜甫皆是心中大震。
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吗?
虽然如今安史之乱还没开始,可当他们听到有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也从未想过可以组织队伍对抗敌军。
尤其是李白,他是会剑法的,他可从未想过这条路。
哪怕只是杀掉一个敌人,也不可能到最后遗憾而终。
【当时耿京等人起义并不是想趁乱起事,只是想赶走金人而已,所以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附南宋,获得南宋的支持能更好地抗击金廷。后来耿京就命辛弃疾等人南归办此事,这次赵构并没有掉链子,他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且给耿京、辛弃疾等人官职以求更好地抵御外敌。】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掉链子?
赵构从来没听说过这词,他瞥一眼众人,发现众人也是一脸的疑惑。
但根据后面的意思,当不是在贬低他,是好话。
不过说这次没有掉链子,那就是先时掉过链子。
赵构有些烦心,本来就许多人对他不服,如今定然愈发严重了。
若是有更好的人选,恐怕他们也不会拥立自己为这个帝王。
巨幕如果未曾出现,他还可以偏安一隅,可如今却是不行了。
他得让他们刮目相看才能守住这江山。
【然而,有时候命运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辛弃疾满心壮志,回去之后,却发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已经殒命。】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说到此事,辛弃疾依旧气愤不已。
当初若他没有南下,说不定悲剧也没有发生,耿京说不定不会死,而他自己也不至于在这朝堂蹉跎,若能多杀几个金人,哪怕永远籍籍无名,做一介白衣又有何妨?
现如今,如同耿京那般的勇士还有几人?
【辛弃疾一身侠气,他怒极,随即率领五十人突击金人几万人大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而后再次南下被任命为了承务郎。】
承务郎,一个八品小官。
其实辛弃疾并不为这官位之小而悲哀,只是因为无法上阵杀敌而遗憾,更因为朝廷众人贪生怕死而痛心。
【自此辛弃疾开始了他的南宋仕宦生涯,而他自己也因为此次壮举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后来,辛弃疾曾经写下一首《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回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