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藩镇割据的事情一时不解决,那便永远不能真正放心。
但凡稍微观察敏锐点的人都能看清如今的局势,李贺自然也是,虽说这首诗他并不知道,或许是之后的作品,但读起来他也能感知到其中的情绪。
可惜以他这个身体并不能上阵杀敌,如若不然他也想弃文从武,不说成为辛弃疾那般英杰,只要努力为大唐献上臂力就很好了。
【而后他写“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你去那凌烟阁上看看,哪个书生能被封侯的?凌烟阁大家应该都了解,唐代为了表彰功臣修建的一栋楼里面都是功臣的画像,里面最著名的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什么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虞世南都是其中的功臣。那地方是当时的文才武将最向往的地方,谁都希望那里面有自己一张画像。】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民间的消息可比朝廷的消息来得快多了。
在得知圣人下了罪己诏的消息之后,李白和杜甫这时才接到圣人召令。
虽早有预感,但他二人却无法不激动。
他们似乎终于有机会了。
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也终于有机会朝着那凌烟阁努力了。
【李贺的诗,等以后再细说,这里辛弃疾写此句是想说自己空有才华不得重用,或许是如李贺一般,或许是如吴钩一般,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后面才是重点,好好的征战沙场的吴钩如今却只能放在手边把玩,拍遍了那些栏杆,却还是没人能懂得他登高远望之心。】
【这句话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想起上一个视频李清照词中的句子,“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虽然他们的主题不同,但其中却都是有一样的想回归北国的心情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就说为何读到他的那句子让她心中那般不是滋味,原来他们都有同样的感受。
即便事情还未发生,但李清照就已经能想到那样令人悲痛的场景了。
未曾经历已经如此心痛,那些真正经历着的人又是何感觉?
想到这些,她便也没了气力与赵明诚多言。
他要别扭便由他别扭,自己想通便好了。
目前来说,李清照是不想与赵明诚分开的,没人都有不好的地方,赵明诚包容她,她也当包容对方。
但是前提是,赵明诚没有越过她的底线。
总之天大地大,如今自然还是国家大事更大。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张季鹰的典故我们说过好多次了,他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特产菰菜、莼羹、鲈鱼脍,然后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别说是家乡的鲈鱼美味了,哪怕秋风都吹尽,也不知道张季鹰回去了没,这里的意思是他想念家乡并不是像张季鹰一样是想置如今的事业不顾。】
【求田问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这个典故是来自三国时期,有一次刘备、许汜和刘表一起聊天,说起了陈登,然后许汜就说我不喜欢陈登,他这个人太傲,自己之前有一次见对方,对方都不搭理自己。刘备便说,陈登不搭理许汜是因为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还求田问舍、言无可采。】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近来刘备有点慌张,因为邺城如今开始那什么科举考试吸引走了不少的人才。
他们这益州有文才的人显然不如他们邺城,就算有也比不过他们。
这刘郎是在夸自己?
刘备巴不得幕中女子多夸自己一点,让那些人才又快点回来。
她提到的事刘备还有印象。
刘表当时和自己是相通的想法。
说起这事,刘备又想起当初刘表离世之前,曾想将益州直接送给自己。
若当初他应了,那在他的带领下,说不定益州已然不似如今了。
是他为了义气错过了。
唉。
刘备叹息,可他终不是那种乘人之危的人。
【这里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也不是像许汜一样只顾私欲,他是想做什么呢,是想收复山河的。】
【只可惜时光流逝,国家飘摇,“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出自《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当时庾信也是面对国难,羁留北方,所以他看到枯树,难免生出感慨,写下这样的句子,辛弃疾借用这句话,抒发时光飞逝,自己虚度光阴的悲伤情绪。】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也是,“树犹如此”,何况人乎?
而朝代更替也是一样。
杜牧闭了闭眼,他想,大唐或许也走到尽头了,这世间也该交给下一个朝代了。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谁去请那红巾翠袖的女子来为我拭去英雄失志的热泪呢?自古英雄配美人,然而这里辛弃疾并不是真的想要一个美人,而是表达无人唤取,表达“无人会”而已。】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后世之人不是懂自己的吗?
辛弃疾轻笑,可惜时代不同。
他觉得或许即便后世之人来到这个世界也完全没办法改变现状。
【这首词典型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沉痛、悲愤,带着满腔的愁绪将一棵滚烫的爱国之心捧到了看这首词的人的面前,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是他身处于那个社会的伴随他一生的交响曲,他始终无法将自己的爱国之情投注到战场之上,所以我们才在文学史上看到辛弃疾的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辛弃疾宁肯自己不要有那样多的优秀作品。
若能收复山河,其余舍了又如何?
不过,什么是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