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21章

辛弃疾

【在同一时期,辛弃疾还写了一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沉悲凉,会让人感觉不出来是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所写。】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吊古,就是凭吊古迹,不说古代人,我们现在也有许多人是喜欢去游览历史名迹的,以史为鉴,能教会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

唐,元和年间。

李贺是很喜欢漫游的,以往更年少时,他常骑着一个驴子外出觅诗,那也算是他的悠闲时光。

只是因为着自己的身子不大好,因而总走不远。

这段时间,他的病有好转的迹象,他准备择日便辞官启程,多去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哪怕是多多游览一些名胜古迹也是不错的。

【危楼,其实就是高楼,李白有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我”来到这赏心亭凭吊古迹,登上高楼,本以为能得到一些收获,但是没曾想到却只有闲愁千斛。这个“赢”用得就有点意思,应该算是一种自嘲,人在什么时候会自嘲,就是在失落失望的时候。】

【比如我们先时讲过的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能有些人看到他的这句子就会说不就是被贬了好几次吗?说得跟领导下乡搞了多大建设似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汗颜,若不是听了前面的话,这话倒像是在贬他似的。

不过,他活了大半生了,也没觉得自己有多大功绩。

每到一处,该做的做,其余时间只管让自己快活些,若不是这幕中女子的讲解,他都不知自己的诗文能在后世那般受欢迎,也没曾想到自己能那般受欢迎。

【但事实上,苏轼搞建设了吗?搞了,苏堤、东坡肉、东坡井、东坡文集……然而这些成就对于当时的苏轼来说可能算不得什么,而且只是顺手就做了,但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是一种自嘲,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这些地方了,不是有许多功绩,而是几乎没什么功绩。】

“父亲……”苏过唤了一声,心中不觉埋怨幕中女子,这好好的怎么突然说这些,就不能让自己的父亲在这时候心里舒坦些吗?

“父亲别想太多。”

苏轼没说话,只是看了苏过一眼。

看到他的眼神,苏过了然,自己是关心则乱了。

自己父亲,何须自己劝慰?

不过这幕中女子也真是的,怎么就没有功绩了,她说的那些,怎么就不能算功绩?

【有没有功绩,功绩如何,每个人的定义不同,至少我认为这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苏轼那样,不然苏轼也不会在千年后的今天还被大家铭记。】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点头,不易妄自菲薄。

至少他们还留下了这些作品,至少他曾经也勇敢地与金人战斗过。

如此劝慰自己也不影响他因报国无门而伤感,但他一直在心中告诉自己等这次巨幕讲解之后,他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了。

早在此前,幕中女子讲解其他人的时候,他就在想,假如自己是他们,自己该如何改变,如何脱离困境,如今真说到他身上了,他也相信自己一定没有问题。

【《金陵图经》记载,当年诸葛亮曾论金陵地形,说这里“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所以这里辛弃疾说:“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当年那虎踞龙蟠的帝王之都在哪儿呢,如今入眼只是满目的兴亡遗迹,其实主要还是亡,毕竟当时说这话的人都已经走了好几百年了。】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诸葛亮忙得仿佛年迈了好几岁。

金陵的地形确实是帝王之都。

然而地形重要,还是这做帝王的人最为重要。

不是谁都可以做帝王的。

思及此,他默了默,而后似是赞同自己心中的想法点了点头。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上阙的最后这几句都是写景,其实这种句子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通俗的字面意思,如果是翻译的话只需要知道一下某些我们现在不常用的词语就好了,比如这个陇上就是田埂的意思,重点是要理解词句中所寄托的感情。“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孤舟远去,谁在吹奏寒笛?】

【这里前面几句描写了一下眼前的景物,不管是斜阳、归鸟还是风吹乔木,我们只要想象是忧心国家的辛弃疾眼中看到的景物,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此中的情绪,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词作当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他很擅长寄情于景。】

东晋。

陶渊明一开始还不太看好辛弃疾的这些词句。

单论写景,辛弃疾写得稍显凌乱,但他的词中的风景很显然就是便于承载着他的感情的,所以才没那么自然。

可那些充沛的情感却能让人忽略他的不自然。

【而且他也很擅长用典故,下阙一开始便用了谢安的典故,安石不是王安石,是谢安的字,“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回忆当年谢安功业卓著,后来却被迫在东山闲居,说到谢安,我们之前也提过的,他主要的功绩就是淝水之战,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苻坚统一北方后渴望实现大一统,于是南下进攻,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北方民族南下的侵扰,让东晋的统治暂时稳定下来,但是却让原本已经实现统一的北方又陷入了一片混乱。】

谢灵运皱了皱眉,什么意思,这是在怪他们赢得了淝水之战?

这幕中女子怎会说这样的话?

她知道若是那战不成,无数的东晋百姓会遭受什么样的灾难吗?

先时他还觉得这女子对事见解颇深,如今看来,还真是人无完人。

【不过我们也不是说苻坚赢下淝水之战就是好的,有时候历史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苻坚既然失败了那就是有原因的,他好大喜功、用人不淑、自己的大本营也没有安顿好就去打战,即便淝水之战让他赢了,他也不一定能实现统一,就算他实现统一了,说不定百姓也只是从一个坑跳入了另一个火坑,除非找到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去解决。】

是他误会了。

谢灵运松了口气。

其实在他看来这女子神通广大,能被她认同的才是能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