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刚刚听到她那语焉不详的话就忍不住反驳。
她说得没错,苻坚此人本就不适合坐上那位置。
【据《晋书》记载,在他南征之前,他的太子就劝过他,让他要“厉兵积栗,以待暴主”,伐晋是要伐的,但是咱们已经打了很多仗了,已经打不动了,苻坚不听,如果他能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说不定也是有机会。然而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上帝视角当然看得清楚,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当局者迷,这时候谏官的作用就很大了。】
【不排除谏官中有那些以权谋私之辈,但是古往今来大多数的帝王善听谏言的和不听谏言的,那其领导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或许苻坚的失败早在他不听谏言时就已经注定了。】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缓缓吐出一口气,其实他已经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转头瞥了扶苏一眼,这不,他近来接受了扶苏不少的意见。
然而,扶苏那软弱性子根本就不像是他亲生的,有时看着便让人窝火。
只能说,众人的意见都能听听,只听一人之言那不就是受人摆布了?
【淝水之战后,谢安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功劳一大,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功高盖主的问题,《晋书·桓伊传》中有记录这么一个场景,桓伊善乐,孝武帝办宴就让他表演,当时谢安也在,桓伊就来了一个自弹自唱,“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大致意思是说,君主不应该怀疑功臣,把谢安都给唱哭了,后来孝武帝听了歌面露愧色。】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主动地跟陛下表示了自己愿意隐退。
这样做当然是不情愿的,但是他不知该如何做,难道真要谋反吗?
韩信虽自诩能力超群,可也不想做那样的事情。
而且跟陛下说的时候陛下还百般挽留,不仅如此,还赏赐了他不少的东西。
这样的安抚虽然并非韩信所想,但得到的越多就越说明了陛下对自己的愧疚,这点韩信还是明白的。
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松懈,日后若是遇到问题陛下还得找自己,就如同那东山再起的谢安一样。
【但是后来谢安还是被罢了相,而后隐居,只是他隐居没多久就病重离世了,他死了,谢玄又归隐,东晋立马就又不行了。此处辛弃疾写到的“泪落哀筝曲”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里了。】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谢安把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放在儿辈的身上,而自己却整日下棋消磨时光。这里说的是淝水之战的时候,淝水之战谢安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其实他并没有去前线而是一个总指挥,根据《晋书·谢安传》记载,当时淝水之战胜利的时候他正在跟人下棋,然后看了捷报依旧泰然自若地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何事,他才不咸不淡道:“儿辈道已破贼。”
】
西晋。
如此名士,又有才能,怎的生在那样的动乱年代?
许多崇尚名士的人都觉十分可惜。
原本他们觉得他们所处的年代已经是需要事事小心,时时留意,方可保住性命,没曾想不过几十年后,竟会动乱至此。
人,不过就是想安稳度日罢了,怎么就这般难?
还是过好此刻的日子吧。
【说实话,有那么点装逼,但是说难听了是装逼,说好听了那就是名士风度,表现的是谢安面对大事的沉着冷静。扯远了,辛弃疾的这句子还不能就这么简单地理解,词句看似是在说谢安,但其实辛弃疾表达的还是自己的感情,他难道是在说南宋的那些主和派偏居一隅有名士风度吗?显然不是,他难道是想说就把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后辈吧,自己干脆就下棋娱乐就好了,肯定也不是!】
【他想要的是马上上场杀敌,把敌人杀得个片甲不留,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讽刺,大家就摆烂吧,至于收复失地什么的交给后辈去做就好了,讽刺的就是那些求和茍安的南宋君臣,说出这样的话,心中最难受的莫过于辛弃疾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一行人被说得脚下都在发烫,简直是坐立难安。
他们不过是想稳妥一些,这也有错吗?
还用这样的诗词来讽刺他们。
打仗不需要银两吗?
打仗不需要将才吗?
说得轻松。
愤懑归愤懑,但许多墙头草已经默默地朝着北伐派倾斜,谁也不想成日遭人诟病。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宝镜难寻,同样是一个典故,出自《松窗杂录》,有个人在秦淮河里捡到一把镜子能照人肺腑,但是后来那镜子掉进水里就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人们用宝镜难寻来表示知音难觅。而碧云将暮是在感叹时光易逝,才三十来岁总觉得他就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了,其实我个人感觉他这词中也有那么一点杜甫的感觉,就是读他的词,我时而能感觉到李白的豪放,时而又能感觉到杜甫的沉郁,但这并不是说他的词就像这两位,就是学这两位,而是说优秀的文人之间有共通之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
她大概是说自己能理解辛弃疾的词句,而辛弃疾也能理解他的情绪。
对于李十二白,但也是如此。
【而李白杜甫作为两座文化高峰,他们的作品与其中的典型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后世无数的人,其实他们的诗词中你也能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子,这就是传承。】
【而后,谁来劝“我”,与我共饮杯中酒?看到这句是不是又想到《水龙吟》里面的“倩何人唤取”一句?其实很多文人都是孤独的,辛弃疾也不例外,这种孤独并不是社会层面上的孤独,而是内心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孤独。】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若说孤独,屈原越发觉得自己孤独。
但又算不得真的多孤独,因为他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知己,即便只是单方面的知己。
他能认同辛弃疾,能理解李白杜甫,甚至能明白李清照。
屈原感觉自己孤独,但似乎也不算孤独。
时间若能停留在这一刻,他也愿意去享受此刻的孤独。
此时楚国上下都欣欣向荣,可他知道暴风雨将要来临,他并不想去经历那一天。
【这些感受是来源于什么呢?“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早晨起来,江上狂风巨浪,像是要将屋子掀翻。这最后两句象征的就是风雨飘摇的南宋,辛弃疾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兴亡,不愧为爱国主义词人。】
【这首词虽然没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么有名,但是也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作品,清代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用一个词评价了这首词作:“老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