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22章

辛弃疾(小修)

【自这一年起,辛弃疾的工作开始频繁变动,公元1170年,干道六年,辛弃疾30岁,在临安司农寺上班,大概就是搞农业的,他在这里依照赵德庄的《新荷叶》的韵和了两首词,其中一首《新荷叶·和赵德庄韵》给人一种很深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的物是人非之感。】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频繁调动,辛弃疾冷笑一声。

他们这些自金而来的人能有一席之地,算是那些人的仁慈了。

辛弃疾不明白,他一言一行什么不是为了大宋,然而那些人不去对付金人,反而想方设法地对付他,实在可笑。

想是靖康之日去已久,他们都忘了国仇家恨了。

【辛弃疾一战成名,在许多人心中都是英雄,再加上他有才有能,若是碰上一个好的领导,本该大展拳脚,前途无量,偏偏他生在了南宋朝廷,有时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这样的才能才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真是够了!

赵构怒急攻心,甚至想摔桌上东西,可是如此动作只能让人看了笑话。

此女何意?

为何百般地贬低他?

是说他不是一个好的领导,没办法领导这些人吗?

只知胡言,委实过分。

他赵构就不信了,他定让后世之人对南宋朝廷崇敬膜拜!

可是,他要如何做呢?

赵构陷入了沉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杨修最近一直跟在曹植的身边,话少了许多。

他不敢得罪曹操,他也知道所幸是有曹植护着,要不然自己如今恐怕已不知魂归何处了。

以往这怀璧其罪的道理他二人都没放在心上,想来就是因为如此,后来才会落得那样的下场。

这现如今两人老实做自己的事,谁对他们不是恭恭敬敬的?

有时候人还是得认命,不该想的别想,至少在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能想。

【不过,无法否认的是,他的才能对当时的南宋朝廷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权者才会给他以有实权的官职,可为什么还要频繁调动呢?因为辛弃疾属于归正人,什么是归正人,就是曾经沦落到金朝又返回宋朝的这一类人就被称之为归正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这话简直直戳辛弃疾的痛楚,后世之人果然把他们都扒得一干二净的,什么都知道。

若是能说出些实际的解决方法就好了。

【像他这样有能力的又是从敌营回来的,那是真的很难被信任,万一是奸细呢?只可惜好一身才华就这样被埋没了。南宋朝廷的人也不都是傻子,不想让他成大事,又想让他做点事,于是就把辛弃疾调来调去的,那辛弃疾本来在这些岗位上干得就不得劲,这么一搞就更不得劲了。】

若是在太平年代,辛弃疾还巴不得如此,那样他可以在很多地方为百姓做事。

虽然现在他也在努力这样做,可记挂着国家危难,他始终心中难安啊。

不过,像当初的苏轼亦是那般,他那时的朝堂局势虽也有些混乱,但到底不至于像如今这般江山不稳,那种情况下,苏轼尚且心中对他的境遇不满,更何论现下的自己呢?

若没有那等子事,他就是整日变动,也不会像如今这般忧心。

【虽然我们说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所作的作品大多任情豪放,但是这首词却实打实地属于婉约词,这首词是写友人归来的所见感悟,让咱们一起来看看铁汉柔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铁汉柔情?

听起来有些怪。

李白还是认为术业有专攻,这辛弃疾的这词恐怕不如他的豪放词。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

人都已经回来了,杜鹃还在叫谁归去呢?杜鹃鸟因为其凄婉的叫声,又被称之为思归鸟、子规鸟。在古诗词中见到杜鹃,大抵都是比较伤感的。】

【李白写到杜鹃鸟,写“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写“一叫一回肠一断”;白居易写“杜鹃啼血猿哀鸣”;而唐寅写“杜鹃啼血山中夜”。从杜鹃的意象我们基本上就能确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肯定不会是很欢乐的。】

唐,元和年间。

又是白居易不知道的句子,看来他日后创作的作品应该还有很多。

他估摸着这辛弃疾不会有什么欢乐的词作,国家都已经陷入了危难之中了,他能有什么欢乐?

就算是有,或许也是强颜欢笑。

其他的或许还能慢慢淡忘,唯有这国仇家恨难以消除。

【“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春树浓如绿云,随意借与群莺,任其飞舞其间,这句子化用的应该是陈亮的《水龙吟·春恨》中的句子,不过也不能确定,《水龙吟·春恨》中有句是这样的,“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自己都已经不记得了。

有时想到便作了,有时甚至写完才想起他人有类似的诗句。

这大抵就是读书读得太多太杂的缘故。

但自己写的这句子显然是比不过同甫的句子。

只是听幕中女子将其念出来,他就已然感受到了同甫的悲伤情绪了。

【这个陈亮也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和辛弃疾应该算是同病相怜的好友,辛弃疾写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中提到的陈同甫就是指的陈亮。】

这是什么词?

辛弃疾不知。

看幕中女子并没有要详细谈论的意思,想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作品。

【陈亮的这几句大概意思是说可恨这繁华的世界,游人来不及欣赏都让莺燕给赏了去,此处的重点是在“游人未赏”四个字,在那样一个年代,不管是他还是辛弃疾,估计他们都没有什么心思去好好地欣赏美景,所以反而让莺、燕“捡了便宜”。】

是啊!

他们哪里有赏景的心情。

可是那些人为何就可以事不关己地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