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29章

辛弃疾

【大约在公元1185年,淳熙十二年的时候,辛弃疾曾经和陈亮同游带湖,我们之前说了,两人都是坚定的北伐派,所以两人的相处应该还算不错,但是同仇敌忾的两个人在一起,那肯定会义愤填膺地讨论北伐之事,只是纵有再多豪情没有报国之路,两人只能是更加惆怅更加惺惺相惜。】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不禁心伤,人果然还是自私的多。

不然为何有他们这些想要收回故土的人却还是所求无门。

那些人为何可以看到自己的家乡被他人统治而偏安于此?

难道他们已经忘了北方的土地北方的人民了吗?

他突然想与陈亮见面,此时能理解自己心情的人恐怕不多。

也不知幕中女子这些解说能不能改变那些人的想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朝堂上确实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动摇,甚至连官家也开始动摇了啊。

他们一开始想要偏安于此,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可以在此处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可以慢慢开始重建昔日的辉煌。

毕竟北伐不是那么简单的,金人若是那么好战,汴京如何会是失守?

但如今金人已经欺上门来,显然他们的想法也很难实现,而后世之人似乎也不赞同他们偏安的做法,那是不是北伐会更好呢?

可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自己的想法,只是在心中想想罢了。

【从鹅湖回去之后,辛弃疾就生了一场病,病后写了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还记得我们讲解李清照的时候提到过的李清照的那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同是病起,同是因为国家之事而担忧,但其中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这自然应当不同的吧,李清照想。

这时候的辛弃疾还算年轻,而自己却已经两鬓斑白。

但是如果李清照没记错的话,自己的这首词是后期难有的闲适之作。

那他这词与自己不同的话,就是幕中女子先时所说的崩溃了?

【辛弃疾的创作习惯还是很明显的,一般开头都是写景,这首词也不例外,“枕簟溪堂冷欲秋”,在临溪的堂院内枕着竹席,冷若凉秋,为什么枕着凉席呢,那说明夏日可能还没完全过去,或者只是初秋,但却还是让人感觉到秋意,或许是天真的凉了,或许是心凉,尤其是看到那样的水景之后,“断云依水晚来收”水面上,那些云层随着水流渐渐消散,如同流逝的时光。】

果然啊。

虽算不得崩溃,但怎么也都算是凄凉了。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拟人总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红莲竞相开放,像是醉红了脸倚靠在一处似的,而白鸟却静静立在那处,定是在独自忧愁,然而,人非鸟,安知鸟之愁也,是吧?愁的不过是看鸟的人罢了。】

众人微微诧异。

庄子惠子的人非鱼之典故还能如此用?

不过仔细一想也确实没有任何的问题,这不就是先时幕中女子提到过的景随情动吗?

人不是鸟,想说鸟儿是喜是愁那还不是随意说了。

所以愁的不是鸟,而是辛弃疾。

【上阙过后,开始抒情,“书咄咄,且休休。”

书咄咄化用“咄咄怪事”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讲的是东晋时期大臣殷浩的故事,殷浩在东晋时历经两朝,担任过许多官职,但后来遭到桓温的弹劾被贬为庶人,被贬后他并没有什么反应,该吃吃该喝喝,但是人们总是发现他时常书空,就是举手在空中写字,众人便跟着他的笔画写,久而久之才发现他写的是“咄咄怪事”四个字,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对于被贬一事是很不满的,后来人们就用“咄咄怪事”来表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一开始也觉得幕中女子提到的自己的事情是怪事,让他难以理解。

可是时间一长他就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们这些人,平时说话做事都得以陛下的统治为先,而后再是自己。

能维护陛下的统治那便能平步青云,反之若有威胁那就是自寻死路。

虽觉悲哀,可韩信现在也清楚了,这就是现实。

【而“且休休”是有关于司空图的典故,司空图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诗论家,他的诗大多写闲情逸致,他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很大。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的晚唐已经没什么救了,所以他一直都比较淡泊。在黄巢起义的时候有人让他参加起义,他也不愿意,后来黄巢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司空图跟随不及,便回了故乡。】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又是长安被占领,又是逃往蜀地。

武则天对这些人实在失望,但她却也能猜出点其中缘由。

正因为有了先辈的经验,所以这什么唐僖宗才会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