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2)

🎁美女直播

倘若安史之乱发生后,李隆基不是逃往蜀地,而是以死谢罪,说不定当时群臣激愤,安史之乱能更早地结束,百姓不会吃那么多的苦,唐朝也不会那样衰败下去,而后来的人也不会依葫芦画瓢。

所以这一切都是因为李隆基的过错。

她瞥了眼前来回话的人,笑了笑,吓得那人一个激灵低下头去。

那人刚从临淄回来,当时他跟着自家大人去临淄寻临淄王李隆基,谁知半路遇到许多百姓前往临淄,到了之后城内也是一片热闹,而临淄王府却府门紧闭,一问之下才知临淄王已经许久未出,而城内各处都贴了告示,大意是临淄王虽然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有感于自己此后可能会犯的大错,心中愧疚万分,所以散尽王府钱财,予城内外穷苦百姓,王府上下闭门思过三年,以显示临淄王之不犯错之决心。

临淄城内外百姓对临淄王赞不绝口,毕竟安史之乱还未发生,可是他们得到的钱财却是实打实的。

而且在巨幕出现之前,他们在此处也未曾觉得临淄王嚣张跋扈,搜刮民脂民膏。

日后的临淄王,或许是一时胡涂吧,现如今既已知错,肯定不会再犯。

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想法,可却还有那铤而走险的。

临淄王是谁啊,那是未来的天子。

面对未来圣人,此时不巴结,何时才巴结?

故而即便临淄王府闭门,前来递拜帖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但王府将这些拜帖一一拒了,如此再拒了他家大人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大人派他回长安禀报此事。

原以为圣人会发怒,可听完此事圣人却只是但笑不语。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算自请退下,谁知巨幕一现,只得待在此处不敢打扰了圣人。

圣人一笑,他心中便紧一分,只盼着这幕中女子别再说什么唐朝的不是让圣人发怒了。

【回到故乡之后,司空图就彻底隐居了,后来唐昭宗即位,召他入朝,他不肯,在隐居之地修了一个休休亭,还为之写了一首《题休休亭》写“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只想隐居,不想入仕的心情。】

东晋。

陶渊明明白这司空图的想法。

不是没有担当,不是不想做事,而是这个世界已经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与其痛苦流连,不如将那痛苦消散在这山林之间。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消失在外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许多人来拜访他,开始寻找他消失的蛛丝马迹,有人猜测是进了山,可来找的人却无一例外都没能成功。

但却总有人乐此不疲。

【辛弃疾的意思是说与其像殷浩那样书空“咄咄怪事”抱怨,不如像司空图隐居山林,一草一木都能让人感觉风流潇洒,“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辛弃疾感叹,也不知这病一场自己的精力衰弱多少,只觉得最近连上楼都觉惫懒。】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微微怔愣,他怎么觉得这不像是自己写的词句呢?

他真的有那么想隐居吗?

不多时他便反应过来,这只怕是自我宽慰之语吧。

那时的他或许除了隐居没有别的路,那他除了说隐居的好还能说什么呢?

【这首词就仿佛是历经社会毒打后的作品,事实也算如此吧,尤其是下阙,词人运用殷浩和司空图的典故,看起来挺洒脱,说抱怨不如隐居,但实际上呢,如同陶渊明,如同王维,他们的心中都有放不下的挂碍,所以整首词都因此显得沉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的内心被人如此剖析,他不是不能接受。

但宣扬出去,委实让他失了脸面。

他爱隐居,那是众人都知道的事,可如今,大家都知道他并非安心隐居,那他的隐居岂不成了笑话?

看着手中辞呈,王维心中想法越发坚定。

虽然现在或许正是做事的好时机,圣人也在预防过错。

可朝堂上必定会有一场自己也无法解决的血雨腥风,所以此时或许也是隐居的最好时候。

若是日后朝堂上真正需要他了,他再东山再起不迟。

【我们也说过辛弃疾很擅长用典故,这首词中更能体现出来,另外辛弃疾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典故运用得很好的词,《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在序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李广的事迹也是古人们常用的典故,为何辛弃疾的这一首可以成为其中名篇,我们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