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2 / 2)

🎁美女直播

【其实霸陵尉的行为是没有错的,按照当时的规定,不管是谁晚上都不能从那过,应该是宵禁相关的规定。当然了我们并不知道霸陵尉的态度如何,从《史记》中的“呵止”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霸陵尉的态度可能不怎么好,但不管是如何态度霸陵尉都应该罪不至死,然而后来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就把这霸陵尉给杀了,这事情说明李广应该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确实啊!这也未免太小肚鸡肠了!

韩信无法理解李广的做法。

霸陵尉如此对他,即便言辞犀利哪怕是骂他辱他,也罪不至死吧。

更何况当时的气愤难道没有使他更加发愤图强吗?

在他看来,李广不该杀那霸陵尉,反而还应当感谢对方的辱骂之恩。

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屈辱,这些只应该让他更加强大。

【而且还有一件事情足以成为李广一生的污点,那就是他曾经杀了许多投降的羌人,古往今来我们都知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和俘虏,他这算是犯了大忌。所以李广这个人自身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咱们要比较客观地去看待他。】

【一般来说,文人谈历史,也不说文人吧,只要是人在评价其他人及事件时总会带上自我意识,而文人为了传达一定的思想,会提炼有用的观点进行创作,甚至会进行大幅度地改造,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历史老师推荐书目会推荐史书而不是纯文学的作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看了眼自己身旁的杜二甫。

这大抵就是杜二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而又受后世推崇的原因之一,他的诗中有太多现实的东西。

可李白却没想要学他,因为自己的浪漫主义,自己的无边的想象也不错。

他愿徜徉在想象的世界中。

这世上有杜二甫就难有李二甫,但有杜二甫也能有李十二白。

他们不同,却能共处。

【了解了李广的生平,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李广是怎么样的。】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这儿就是说的霸陵尉的那件事情了,但是这里突出的就是故将军,这个说法是《史记》中原有的说法,而后面“恨”字虽然不是真的恨,但说明辛弃疾不是站在霸陵尉这边的,“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霸陵尉醉了不认识李广,但李广却闻名天下了,而且是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大家看这前面几句的情感倾向与我们之前所说的又不相同,这是辛弃疾的理解,仔细一读好像也不是不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对于这事件,辛弃疾确实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李广或许心胸不够宽广,但也不至于随意就杀害一个小人物。

或许是他与李广的微微相似的经历让他的判断不够准确,但就连幕中女子也不能完全地说是他错了。

这个霸陵尉醉酒说什么样的话史书未曾记载,谁也不能说他无辜。

而李广原就是有志难酬,何以要再受此侮辱?

【除了李广的桃李无言,他的英勇神技也是很受推崇的,当年李广看到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便弯弓射箭,结果箭矢没入石头,一看之下才知道是石头,辛弃疾说:“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这故事也是出自《史记》,李广最擅长的就是箭术和骑马,这里也是夸赞之语。】

【然而这样的英雄最后却没能封侯拜相,只能晚居田园,“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这儿显然就是夹带私货,说的就是辛弃疾他自己。在辛弃疾看来,或许自己跟李广是同一类人,虽然都刚正不阿,也有立功,却惨遭罢黜。】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他不是吗?

他韩信的功劳比他们少了吗?

韩信自认为自己矜矜业业,又何尝不是刚正不阿?

若是没有他,如今这天下之主还不一定就是陛下,可他不仅会被罢黜,他还会被害死。

好不容易放平的心态如今又汹涌澎湃起来,韩信以为自己不在乎了,但好像……

好像他终究受不了这委屈啊。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这里化用自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其三中提到“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表达的是杜甫知道自己仕途无望,而后想隐居的无奈。他后面写的是“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想学着李广射虎于山间,但是他这里的“看”字用得还挺妙的,杜甫应该是会骑射的,但是他却说“看射”,好像不准备自己动手,为什么呢?这要大家自己去猜猜。】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看着李白有些疑惑的目光,杜甫蹙眉摇了摇头。

“我也不知。”

这当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了,杜甫想,他还真不敢胡乱猜测那时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想法。

不过想来也不是什么令人高兴的想法。

【辛弃疾化用杜甫的句子说,“我”才不要杜曲种桑麻,“我”要干嘛呢,要像李广一样南山射猛虎,要风流慷慨,潇洒度过余生,“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自嘲一笑。

可事实上呢?

如今他不就是在隐居吗?

他有潇洒慷慨吗?

没有。

李广如此将才仍不受重用,不被他们信任的自己又如何会有出路?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汉代对外开疆扩土,功名能传扬万里,但是在当时像李广那样骁勇善战的人才也会无职闲居。言外之意,何况如今的自己呢?】

果然啊。

辛弃疾笑。

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

【正想到此处,窗外吹来一阵风,凉意随之袭来,“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突然从历史中跳出来回到现实,但是我们却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这样的句子让感伤的氛围一下子拉满了。】

【虽然我们都说辛弃疾是豪放派,但是越是看他的作品就越是能看到他的一些细腻之处,再一次证明了铁汉也有柔情。】

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

忽地一阵风吹过,撩动辛弃疾鬓间发丝。

他一晃神,似瞧见一丝白发,可再定神,方才那又像是自己眼花了。

【这首词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满篇说的仿佛只是李广的事迹,但是每一句我们都可以代入辛弃疾,他在古人身上找到了共鸣,隔着时空,已经不再年轻的他看到了那个命运不济、绝望自刎的白发将军。】

【然而当他的泪水浸湿《李广传》的纸页时,他从滴落的泪珠中寻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影子。】

距离中秋节还有八十七天,加更,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