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41章

李煜

【我们假装李煜被宋太宗毒死的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李煜生于七夕终于七夕,从头到尾仿佛都带着浪漫的气息,即便难堪与痛苦从不曾离他远去。而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也就此成为了他的绝笔。】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也为李煜的死而感到唏嘘。

那个位置不是能轻易坐稳的,这些天他早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如今他管着的这些事也并不容易,看起来大家顺从他,做事无不顺利的。

实际上,他们都是畏惧曹家的权势,畏惧他这个曹家公子,而不是曹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春花秋月一年又一年,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呢?过去有太多伤心往事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这几句实在是太简单了,但是只是表面简单,实际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让我想到一个不太贴切的词:大道至简。】

唐,元和年间。

李贺已经辞去了奉礼郎的职务,带着妻子一同往巴蜀行去。

两人身子都不大好,故而行了几日也没能离长安有多远。

李贺有些愧对妻子,她嫁与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清福可享,甚至还要跟着自己颠沛流离,可是看着妻子脸上的笑容他就把所有的话给咽了下去。

“大道至简……”他喃喃道,“此话道理不浅。”

他平时尽喜欢猎奇的,极少尝试这样的风格,说起来倒是可以试试。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具体来说应该就是指的李煜曾经住过的宫殿,只是住在那儿的人已经换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要问现在有多少的愁,就像一汪春水缓缓向东流去。】

原来此句是出自此处啊!

众人都在感叹。

这两句写得很优秀,从古至今那估摸着都是能排得上号的。

然而无愁而说愁,那就是无病之呻吟。

但若是放在这个情形下,那也确实是可以理解的,李煜之愁,愁家国天下,亦愁遗憾难平也。

【我们曾经讲过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他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意与流水谁更长呢?两人诗词的背景不同,所愁的理由也不同,但却都是同样的愁,是文人笔下的带着绵绵情意的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何止是他们,就是杜甫、王维,也无不能体会他们这种愁的。

由此可见,愁与流水之长短或与东流水相似都不打紧,打紧的是当时的情形下让他们产生这种愁的背景,在搭上他们那登峰造极的描写,便可得精品矣。

故而,诗会好,为作诗而作诗也好。

但不带情感,为咏物而咏物,为写景而写景,不好。

需得知,一切景皆情也。

【从古至今有名的亡国之君很多,李煜几乎可以说是最有文化的一个了,大概也就只有赵佶能与他有此一争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佶一口茶直接喷了出来。

很没有必要。

他并不想在此处与李煜一争。

这怎么自己成了亡国之君了?

不是还有宋钦宗吗?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王国维曾经说过的李煜的赤子之心,他或许做不好一个帝王,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百姓,但是他却用他的一生在做一个优秀的词人。】

【不可否认的是,尤其是在亡国之后,他字字泣血的每一首词都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一生中充满悲情又充满才情的帝王。】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心情很复杂。

这话对他来说,或许是一种褒奖,甚至是最高的褒奖,但同时也是最狠的批评。

他身为一个帝王,却不是一个好帝王,甚至不如一个合格的百姓。

何其失败?

故而,即便清楚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也并没有能让他多欣喜。

【关于他还有一个争议,就是焚书,说到焚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好像说到屠城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徐州大屠杀一样,殊不知项羽曾六次屠城,黄巢从广东一路杀到河南,而清兵入关后,屠城次数高达二十次,不管他们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原因,不尊重生命,那都是不可饶恕的事情。】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此事与他何干?

嬴政想,这焚书之事的影响到底是有多大?

值得让幕中女子一再提及,而且明明她先时就说过了,自己还是有很多有用的书是没烧的。

嬴政这些天也思考了很多。

他不是不知道书籍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他知道,所以他才会想要烧毁。

但是他也明白了,如今的他虽贵为天子,可他并不一定可以永远地统治整个天下,不能想着以奴役的方式让百姓屈从。

若是施以仁政,这会让他很难做, 没有威仪则帝位不保。

可若仅以法治,恐会引起幕中女子所说的天下大乱之情形。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施。

思及此,嬴政不由地自嘲一笑,他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

但这也没什么,为了大秦江山,这点小事不足为惜。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此所谓项羽失败而他刘邦成功之故也。

刘邦近来心中实在有些乱,为着这巨幕泄露的天机,为着诸侯割据,为着韩信之事。

纵使他先时想对韩信动手,现在也是不能了。

不仅不能动手,他还得好好地保护对方。

因为韩信一旦出了什么事情,可能全天下的人都会将罪名推到他的身上。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事情与他何干?

曹操知道,就此事而言,他已经失去了先机。

这事情他是愧疚的,也承认幕中女子说得有道理,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可饶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