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白居易
现在的自媒体越来越难做了,不仅要有真正的技术,还得要有创新。
所以何三月变着法的让自己的视频变得有趣一点,不仅是内容还有形式。
可是这一次她是真的没底。
预告灵感来自于她和伍年的真实谈话。
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预告发出去后,催更的人还挺多。
“你的方法真不错。”
她由衷地夸赞。
“是吗?”
伍年笑说,“其实就算不是这样,还是会有人催更的,他们是对内容感兴趣。”
何三月觉得他就是谦虚,“老夫老妻”了倒也不必说这么多。
“行吧,你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先把新一期的视频发了,择日不如撞日,下午就出去考察吧。”
虽说,伍年一再地鼓励她,但她觉得既是创作那就是得创新。
即便她打算直播一期也算不得什么创新,可至少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不日将抵达京城。
知道巨幕要解说自己,他特地放慢了行程,想等幕中女子说完,再回京便知道如何与京中那些人相处了。
他写信与元稹说了自己的计划,两人约好半路相见,同行而归。
“乐天,吾二人如此耽搁,若叫圣人得知,定会不悦了。”
两人上次在一处喝酒,已经是许久之前的事情。
白居易笑道:“何须担心,左右误不了事。”
若不是幕中女子提及他们,他们还不知要在地方上待多少时日呢。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被赵匡义召见,这几日已经是第三回 了。
每次都是极随意的,只与他喝喝茶,却并不谈什么要紧事,李煜知道他一定有话要说,却猜不出他要说什么,只能尽力应付着。
“听闻陇西公近日在礼佛。”
赵匡义这话让李煜有些不舒服,他当然知道赵匡义一直找人盯着他,赵匡义当也知道他知晓此事,可是说出来那又是另一种感受了。
“回官家的话,不过是天气闷热,抄几卷佛经静心罢了。”
“哦?竟是那些不长眼的怠慢了陇西公?天气闷热却不知送些冰块?”
一连三个疑问,问得李煜一顿,仍不知对方何意。
然而未等他反应,赵匡义又道:“日后有何事,陇西公尽管说,那些没规矩的东西处置了便是。”
“官家……”
李煜话未说完就被对方提高音量给堵了回来。
“近来国子监广文馆博士人手不足,不知陇西公可愿去教导那些孩子们?”
“什么?”
李煜自然是听清楚了的,但宋以文治国,如何会少了这些人手,这赵匡义是在给他机会。
不管真心还是做给他人看的,也不管真去了那广文馆会受如何排挤或是会受到如何的监视,他都不在乎,他可以光明正大地离开那小楼,自由地行走了。
虽说只是教导学生,但能与人论诗书,那不是件天大的喜事吗?
事已至此,亡国之痛他自不会忘,但也当深埋心中。
他还不想死,还想多看看巨幕带来的那些人的人生。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一如既往地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又见面啦。】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了解今天的主人公,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另外两大诗人自然就是李白和杜甫了,能与李杜其名,大家也能猜测到白居易的影响力了。】
闻言唐朝许多的人都很惊讶。
这些人多是不识白居易的人,因为大唐有才之士实在太多了。
若不是幕中女子的讲解,他们不知道李杜是能登顶的人物。
但是许多文人其实一直在幻想,或许他们也能成为仅次于李杜的人物呢?
然而竟是这似乎有些“扬杜抑李”的白居易?
那些崇拜白居易的自然觉得理应如此。
幕中女子都已经说了,就连圣人都称他为诗仙,他自然还是有那倚仗的。
【白居易,字乐天,出生于公元772年,大历七年,和刘禹锡是同一年的,说起大历年间,这段时间文坛比较出名的就是大历十才子,他们注重诗歌技巧,还有地方上的刘长卿和写下《滁州西涧》的韦应物。】
唐,元和年间。
元稹颔首,确实如此,虽不如盛唐,但那也算是人才辈出的时代。
只可惜那些人时间不待人,刘长卿和韦应物这些公认的才子都已逝去。
也不知幕中女子会不会单独说到他二人。
“若这幕中女子单独提及刘长卿,怕是要说他与道姑李冶之事了。”
元稹道。
白居易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