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中女子似乎对这些男女之事都挺感兴趣,他手下轻轻一捏,心道毕竟她还要说湘灵。
那李冶一个放浪道姑,刘长卿与她交好本也算不得什么,但也不知怎么的,两人就同时想起了幕中女子所说的文人风流。
【随着这几个人的出现,唐朝的诗歌从盛唐迈步到了中唐,白居易就在这时候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家庭。他们家“世敦儒业”,世世代代都是信奉儒学的,白居易的作品和言论中就很能体现儒家的一些思想,说起家学渊源大概就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爸爸是北齐的五兵尚书。】
幕中女子的语言习惯让众人有些不适,但也能听得懂。
这大概就是时代的鸿沟。
听幕中女子提到儒学,白居易心中咯噔一下。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幕中女子并不是很认同儒家的许多观点。
若是少数几点还算好,但若她时不时地对一些观点进行驳斥,那他就要怀疑幕中女子的动机了。
【虽然后来的白居易算得上是身居高位、名满天下,可是他的童年却过得并不怎么样,当时的天下局势还比较动荡,朝廷腐败,藩镇割据,唐德宗削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再听到这些,李世民都早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自然就是从这些地方体现出来。
不过这个唐德宗削藩,他倒是想知道对方用的什么法子,又获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白居易十一岁,他随父亲去到宿州符离避乱,在这里遇到了牵绊他大半生的女子,湘灵。】
唐,元和年间。
果然,果然说到湘灵了。
白居易与之相识时,对方还是一个小姑娘。
可这如今……
他二人都已经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了,幕中女子如此说出来,若是坏了湘灵名节可如何是好?
元稹轻笑一声,“果然,她总要说这些的,莫急,估计我们没人能逃得了。”
白居易蹙眉,可这于湘灵而言并非好事。
不过,他出自私心,也想知道湘灵此时境况,心中竟也开始期待起来。
【到了公元783年,建中四年,更是有“泾原兵变”爆发,唐朝建国以来,长安第三次失守。唐朝历经三百年,作为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前后六次被攻破都城长安,这说来也是讽刺。】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六次!
不止堂下众臣,就连武则天也惊呆了。
这马有失蹄人有失利,实在再正常不过,可是如此繁盛的大唐,竟是把长安丢了六次。
有些人已经开始腹诽,还能拿得回来,是不是也算一种本事了?
武则天越发打算按照自己心中所想谋划了。
这群李家子孙,不中用了。
她或许该寻找更合适的继承大统的人。
【而唐德宗带着人逃离长安时,白居易才十二岁,早在此前他就一直跟着父亲在逃难。】
唐,元和年间。
回想起那些年的日子,可真是不堪回首。
然而那些岁月已经距离白居易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再出现在他的记忆中了。
大抵是好日子过惯了吧。
如今天下太平,他也希望大唐再也不要回到那纷乱的时候。
但是他又希望幕中女子能透露更多,能告诉他们,大唐恢复生机之后,又是如何走向覆灭。
他们总不能逃避,总要将这些事情一一解决才是最好的。
【后来长安收复,唐德宗李适回长安,公元786年,贞元二年,白居易方知有进士科,于是发愤图强、刻苦读书,甚至读到少年白头。】
李贺捋了捋自己的白发。
他也是少年白头。
白居易是因刻苦读书,而他呢?
又是因为什么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同样少年白头的欧阳修叹息一声。
他与白乐天虽早生白发的理由不同,但他们到底是一类人。
【公元791年,贞元七年,白居易回到符离,和湘灵产生情愫,这一年,湘灵十五岁,他曾写诗句“娉婷十五胜天仙”来追叙湘灵,后又随父亲前往襄阳,直到公元794年,白居易父亲离世,他才又回到符离守孝,跟着兄长去浮梁,又去洛阳看其母,直到公元802年,贞元十二年参加由吏部设置的书判拔萃科,第二年和元稹一起登第,而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三十二岁,元稹才十五岁。】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心说果然,湘灵的事,只怕幕中女子知道多少她就会说多少。
她口口声声为着女子,却不为女子名节着想,真是让人猜不透。
桌对面,元稹表情怅然。
幕中女子总是这样,说了人不喜的事又予以夸赞,竟看不出她是何态度。
这最后一句显然是在夸赞他少年有为。
罢了。
还是接着往下看吧。
【在此之前,公元792年,贞元八年,韩愈中进士,公元793年,贞元九年,刘禹锡、柳宗元考中进士,以小见大,由此我们就可以猜测,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那就是元和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