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44章

白居易

中兴。

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词啊。

《诗》有云:“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于一个国家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极佳的信号。

他们大唐要再次繁盛起来了。

唐,元和年间。

此话一出,朝野上下的人都惊了,那不是巧了,他们这几个人无一例外都被贬外地。

而幕中女子的意思是什么?

是因他们几人,所以才有的这元和中兴?

还是说这几人的诗作中写到了元和中兴?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谊就在这里开始了,两人虽然年纪相差有点大,但还是很快成为好友,而且这一交往便是大半生,两人一起被称作“元白”,都是后来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和元稹二人舒展了眉头,相视一笑。

两人是极有缘分的,一起及第一起做官,更为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想法总是不谋而合,不管是之于官场,还是对整个天下。

即便是这各自在地方做官,也时常会有书信往来。

只是没想到竟还被并称,倒是有意思。

【公元804年,贞元十二年,白居易春游各地,后搬家至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写下了诗作《下邽庄南桃花》,这个时候他三十多岁,但其诗作看起来还算不得多惊艳,当然了,在当时可能也已经算不错了,只是毕竟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诗词作家,还是会忍不住地将其与其他人的作品对比。】

白居易一向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是这段时间他跟着幕中女子看了这如此多的前后几百年的诗词创作,若是对比,自己这首诗自然是算不得惊艳的。

不过,与自己相比能比昨日好,那便也算好了。

若定要与李杜分出个胜负,人恐是会气死的。

【“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

能看出他是有表达一些情感的,“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

只能说是一首中规中矩的绝句吧,但是大家记住这首诗,后面还要考的。】

考?幕中女子这是要为他们出考题了?

她怎的前句方说这首词中规中矩,后句就要以此出题了,这不是矛盾了吗?

难道是要让众人改写?

【在元白二人进入朝堂的那几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叫做“二王八司马事件”,也就是永贞革新运动。】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革新运动?

都这么久了,眼看着唐朝都快不行了,终于有革新运动了。

李世民这才相信唐朝还能够延续下去。

也就是幸亏那些吐蕃异族不如他们骁勇善战,如若不然,大唐怕是早就被踏平了。

【安史之乱后,皇帝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因为中央对地方的失控,藩镇割据情况也很严重,所以才有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泾原兵变”,还有一点是在武则天当政之前,整个唐朝是以“关中本位”,也就是说朝廷中大部分的权力是掌握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手里的,但是武则天当政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提拔了许多寒门士子作为自己的人,本来这么一看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因为从表面来说,这是促进权利合理分配的,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分配上,一旦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自然会产生摩擦,事情发酵后就演变成了党争。】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说起来,还要怪她了?

那些人对她不服,随时随地都想拉她下马,她自然要提拔自己的人。

她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风险,只是经由幕中女子这么一说她才知道原来这真是躲不过的。

可即便冒着形成党争的风险,她也不可能让那些世家大族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所以,如此行为是对的。

【介于以上这些原因,唐顺宗李诵即位后 立刻重用王伾、王叔文进行改革,主要打击宦官,打击贪官抑制藩镇割据,但凡是权力重新分配,势必会侵犯某些人的利益,那就会形成双方的对战。】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其实先时曹丕就猜到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毕竟那唐玄宗似乎很信任高力士,而那唐皇之子也是被宦官耽误。

自古以来宦官从不会没有野心。

东汉如此,之后的朝代自然也是如此。

他不能重蹈覆辙,但是也不能在危难之际无人可用。

所以,他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听话的队伍。

然而,这些他此时也只能是想想罢了,大局未定,做这许多的安排都显得有些多余。

【这场对战因为李诵的病重,王叔文等人的结党营私而宣告失败,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被逼禅位太子李纯,改年号永贞,老李家基操了,而王伾病死,王叔文被贬,其余参与这世界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个人通通被贬到外地去当司马去了,故而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老李家?

众人从未听到过有敢这样称呼 皇家的,个个屏息凝神,生怕一个不注意太子殿下就迁怒于他们,虽然太子殿下平日宽厚,可这事情怕是殿下逆鳞了吧?

然而他们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反倒是又听得一阵懵,这没说过程啊。

改革是如何进行的,为何会失败,这些提也不提一下的吗?

虽然知道有可能会失败,但此时听到李世民仍旧忍不住失望。

他脑子里过了一下“基操”这个词,并不知其意,于是赶紧将它从自己的脑子里赶走了。

都有记写,晚些时候再想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