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2)

🎁美女直播

现在得专心致志地听下去。

【这事情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皇帝把近臣看得很重要,所以在新帝即位后会不分差别地排挤先帝近臣,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意思。】

这是自然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大臣仗着先帝的宠爱恃宠而骄巴不得把整个天下都握在手中。

众人都觉得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任何问题。

【白居易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永贞革新,但是对于革新,他显然是持支持态度的,在《新乐府·太行路》中他表达了对革新运动中的代表人物韦执宜的同情,韦执宜是被贬得最远的一个,跟苏轼一样,被贬到了海南。】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虽然已经远离海南了,但是分别本就是一件令人心伤的事,苏轼心中感触颇深。

想来唐朝的海南当比他去时更加艰苦才是。

【《新乐府·太行路》题下小字写“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诗中也有“行路难……不独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这样的句子,他的针砭时弊很露骨,还说“君不见左纳言,右内死,朝承恩,暮赐死。”

总结一下就是胆子大得很。】

唐,元和年间。

唐宪宗李纯手指在桌上点了点,轻笑道:“确实大胆。”

只可惜胆子太大了。

清朝。

众人不知多羡慕那时的文人。

他们从未想过能这样暗中嘲讽皇上。

许多人即便写诗作词也都只敢自己品评,生怕被人找出点什么不能说的。

虽然皇上已经开口了,想说什么便说,定不会白白冤枉了人。

可即便没人开口,众人心中却清楚得很。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从前皇上冤枉了人尚且不能够承认,如今这般没有定论,还不是想处置谁就处置谁。

谁愿意去冒险呢?

【另外他对刘禹锡也很不错,在刘禹锡被贬后不久他就给刘禹锡写了很多封信,两个人也一直是不错的好友,刘禹锡曾写过一首诗《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提到此事,“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唐,元和年间。

朗州。

刘禹锡皱着眉沉思。

这是将白二十二与他们绑在一起了。

如此……也不知会不会牵连了白二十二。

圣人赏识他,当不会如此,可就怕冒了头遭人妒忌。

想到这些,刘禹锡不由得更担心了。

【大概也是因为白居易这样的态度,注定他在朝廷里的日子过得不会太平,而元稹和他是同样的性子。】

这话白居易和元稹都是认同的。

若非性子相合,他二人断然不能像今日这般要好。

而他们也知道他们不该如此,这种时候自然还是该顾好自己,自己都自身难保那还如何为他人安置。

只是有时性子难改也是事实了。

【公元806年,元和元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和元稹一起在华阳观里揣摩时事,写有《策林》,其实《策林》就是考前押题,后来又一起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一起中举。】

考前押题,这话说得新鲜。

考前押题者众多,但真正能做到那般详实者并不算多。

当初和微之一处讨论,受益颇多,故而白居易后来也常爱与元稹讨论这些。

集思广益方是正道,如今也该如此。

【然而元稹虽然入了甲等,也就是得了一个很好的分数,被授左拾遗,结果因为上书论时政,被贬河南尉,大概他的母亲担心他,在他被贬的同月便离世了,元稹丁忧服丧。】

元稹暗自叹息。

他做左拾遗,那些得罪人的事自然该他做的。

被贬官他其实也从未后悔,只觉有些心寒。

原他还从未多想,如今听幕中女子提及亡母,不由得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元稹走后,留在朝廷的白居易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的行为有什么问题,依旧是敢于直谏,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他和元稹两个人就是愤青,后来白居易和朋友们同游仙游寺,大家谈论起了当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遂作《长恨歌》。】

愤青?

好怪的词。

众人都不懂其意,但明显能感觉到是好话。

再一看那词。

愤,懑也。

那青呢?

色彩乎?

怨愤青色,当真奇怪。

【这首长诗并非单一的讽刺或者赞扬亦或是同情,他其中蕴含了诗人许多的复杂的情绪,这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