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地,他就总想拿着当世的作品与后世相比,如此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唐传奇的出现让小说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后来宋代的话本又将其推进了一大步,直到明清小说的出现,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清,乾隆年间。
乾隆又想起了被幕中女子提起过的曹雪芹。
他写的那东西好是好,可都是些家长里短,若要说有多好他是不觉得的,不大气。
但既然这后世之女都说好了,那他得好好地让曹雪芹写完。
至少写出来不能不如那些前朝之本吧。
【忍不住又扯远了,这里的《长恨歌传》中也写到了,“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以及“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这样的句子,当时白居易和陈鸿一起游玩应该是一起写的这作品,相互之间或许有影响,但也恰恰说明了那个时候的主流的想法,生女是不如男的,可因为杨贵妃一事,竟把这历来已久的观念都给改变了,真是不象话啊!】
唐,元和年间。
幕中女子装腔作势地说出这话,白居易是很不喜的。
可偏偏他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心中就是那般想的。
【而 大家不要觉得这件事情就真的改变了女子的地位,首先这里的话是明显的讽刺,其次经过杨贵妃如此众人只会更加厌弃女子,厌弃那些所谓的红颜祸水,白居易的整首诗里其实就体现着这样的思想。】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杨玉环再看到这样的说法已经完全不在意了。
听得多了,好似天上笼罩的乌云,只要天不塌下来,她便也就没什么可在意的。
反正大抵在众人的眼中,自己便是那些书中的狐媚子,专为了祸害大唐而来的罢。
【他的儒家思想使他产生这些想法,在写《胡旋女》的时候,其旁有小字“戒近习也”,也就是说要改变如今的风气,而诗中他提到,“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这句完全不掩饰他对于杨玉环的批判,不过这样的事情到底杨玉环在其中起了多大的作用,还真不是我们一两句能说清楚的,即便是通过各种史料分析,我们也只能尽量接近真相,也或许就连李隆基自己都说不清楚,这就是人与历史无法被完全解析的魅力啊。】
李隆基确实是说不清楚。
事情没有发生,他根本想象不到真能出现什么安史之乱。
就像如今来说,他不是轻易地就将此事给解决了吗?
可是他也不能欺骗自己幕中女子说的就是假话。
实在想不通。
【在《李夫人》里也有类似的观点,这首诗是以汉武帝初丧李夫人的事情展开叙述,而后转到杨玉环死后李隆基的同样的不舍,他写“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这话应当也是批判的吧,还有后面的“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这个李氏看来也是个福薄的。
按理来说自己若是招回宫中当也是比较年轻的女子。
可是自己却送走了她,也不知是为何。
罢了,说不定不让她进宫,还能让她活得长一些呢。
说了阿娇又说卫子夫如今又是李夫人。
这后世怎的就尽盯着他的后宫了?
【若要说《李夫人》中的这种观点还不够明显,那《古冢狐》中这样的思想就更加明显了,他写“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关于褒姒和妲己的故事大家都应该了解了,自古以来那都是祸国妖姬般的存在,但那些都是小说与传说的加持,其根本形象是有争议的,但是即便这两位就是妖姬,若是帝王清明,何至于亡国?】
众人都愣了。
此女,此女难道真的不是在妖言惑众吗?
虽然大家都不敢说,但心中都有了怀疑。
一则怀疑幕中女子,二则怀疑他们从来都知晓的有关褒姒和妲己的事情。
有争议?
能有什么争议?
难不成亡国不是因为此二女吗?
可是……
可是幕中女子不说假话的呀,而且她说的帝王清明不至亡国似乎也很有道理。
那两个女子固然做了错事,固然可恶,可一切致使亡国的决定都是帝王做下的,若帝王不受迷惑,哪会亡国?
所以,其实是不能只怪他们其中的一人,甚至那些奸臣也要算在其中。
一人之力何以亡国?
【所以白居易的这两句诗就是把“丧人家”、“覆人国”的原因都推在了一个女子身上,这我是肯定不能认同的,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白居易是在讽刺李隆基和杨玉环,所以写出的夸张句,为的是改变当时人们沉迷声色的不良风气,这样的话那还能够理解。】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白居易从来没想过在这首诗中针对杨贵妃。
他自认为自己还是在很客观地评价此事。
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是一场悲剧,而让这悲剧发生的也是他们二人,谁也脱不了干系。
正是有了前面杨妃的诱惑,玄宗的沉迷,才有了后来的马嵬坡之事,二人阴阳相隔,都是他们自己的缘故。
虽然也该怨安史之流,可归根到底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玄宗沉迷杨妃吗?
【我想,在那个时候李隆基他对于后宫的压制肯定是不少的,因为他的江山从间接上来说是从武则天的手里抢回来的,甚至他应该是防着后宫的每一个人都成为武则天,但是他可能也不是不知道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一些事情或者他们有取代自己的可能性,但是他太自信了,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最后玩脱了,当然了,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抢?
什么叫抢?
间接上来说?
否管怎么说,那都论不上抢。
他父皇作为李唐子孙,名正言顺。
他作为李唐子孙,接受父皇禅让,同样名正言顺。
何来抢一说?
【诗歌中,事情的叙述仍在继续,声色纵情下,悲剧自然而然地发生,“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的含义我们在讲李煜的时候讲解过,强国走向黄昏,象征着辉煌的乐舞用“惊破”二字是很精彩的。】
【这里可以分为第一大段,讲的就是两人的爱情,李隆基流连美色还有安史之乱的爆发,紧接着开始说安史之乱的后续,有关两人的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