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47章

白居易

【“九重城阙烟尘生……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我们之前说过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后,李隆基逃向蜀地,然而到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带着禁军哗变,要求诛杀宰相杨国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一干人等,这其中自然包括被他们认为是红颜祸水的杨玉环。】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在先时讲李杜时,似乎确实说过此事。

那杨国忠就是该死的。

但是哗变,众人听着不敢说话了。

这陈玄礼怕是要完。

即便现在什么都没有发生,可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这种危险的人物才是最容易被处理的。

然而众人心思百转千回,却见座上的李隆基毫无反应,只淡淡地看着巨幕。

他现在是学聪明了,什么事都不能着急,得容后再说。

【李隆基自然舍不得,但是现在自己的命在别人手里,高力士劝他若不杀杨玉环难慰军心,于是为求自保李隆基还是忍痛处死了杨玉环,如今一句让之前的什么“三千宠爱在一身”都成了笑话。】

虽说先时提过,但再听此事,众人还是忍不住地唏嘘。

那是多受宠的一个人啊!

为着她的荣宠,大家都宁愿生女不生男了。

可其实大家都能理解这个结局,不是认同是理解。

古往今来,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帝王有几个。

能与美人同生共死的又有几个?

就说那汉武帝时的陈阿娇和卫子夫,哪个做皇后时不是盛宠一身?

可最后呢?

还不是落了个凄惨的结局。

【关于杨玉环的死有很多争议,首先是关于她被缢死的地点,许多人认为是在佛堂,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很重要,左右都是在马嵬坡死的,那是在佛堂死的还是在大路边上死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反而是这死因还值得探究,我们常规认为她就是被李隆基下令勒死的,但是有人觉得她是死于叛军,这个并非史书记载,而是许多唐诗中提到过,例如杜甫的《哀江头》写道:“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这里写血污游魂,那就说明杨玉环不是被勒死,因为勒死并不会见血,除此之外,像杜牧、温庭筠等文人也都写过类似的句子。】

许多人也不明白为何要纠结于此,怎么死的似乎也不重要吧?

人都已经没了再纠结又有什么用呢?

骊山内。

听着幕中女子分析自己的死因,杨玉环多少心中惆怅。

虽然表面她已经可以做到无怒无喜,可这心中却是难以控制。

【但是这不能完全说明杨玉环就一定是死于叛军,我觉得文学作品有时候是带有夸张的,被缢死和见血而死,那显然是后者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诗词也不一定可靠,但是如果死因真是如此,那指的应该不是安禄山等人的叛军,而是指的陈玄礼等人指挥的杀了杨国忠的士兵。】

“这后世女子是不信你?”

李白饮了杯酒才问道。

杜甫倒是浑不在意,“说什么信不信的,她未曾亲眼见到,不过是猜测,而她说得也不是没道理,我们总会在诗中添些夸张之物,是吧?”

他笑了笑,没再继续说,再说了,巨幕中女子所说,事情发生时,他应当也不在附近的,所以他也是听说,说不可靠,也没什么问题。

很多时候,他们所知道的,那都是人家想让他们知道的。

李白不置可否,论夸张他自然是懂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她是吞金而死,而这种死法就跟她在佛堂死一样,都是属于唐玄宗同意的一种死法,即便是被迫同意,只有被叛军杀死,那这样做反映出来的李隆基对于杨玉环的感情与他下令杀死对方反映出来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只可惜这些我们也不能百分百确定。】

李隆基眉头皱了一下。

他太清楚自己了。

若是真遇到那种情况,那他定然是会舍弃玉奴的。

即便现在他不承认,估计也没人会信他。

毕竟如今玉奴都已经被他给送走了。

可这又如何,军中安稳难道不比一个女子重要吗?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不怎么受人认同的说法,那就是杨玉环没死,而是被人悄悄地送去了日本,或许是当时的李隆基想了什么办法让她假死脱身,又或者是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事情,但是按理来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哗变,李隆基必定是重点关注对象,而杨玉环作为他的枕边人肯定也在他的左右,这么一来,想要搞什么小动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说什么不可能。

只要他想,还有不可能的事吗?

李隆基憋闷,总有种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觉。

可偏偏如今这失还未失,可众人都知道他失了。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民间传说对于此事的一种理想化的猜测,通俗的来说就是有人对这故事进行改编,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塑造成得感天动地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人们喜欢的大团圆结局的故事。】

【古代的同人文作者那可是不得了的,像冯梦龙,像罗贯中都是此类,他们的作品那简直是令无数人嗯……称绝。】

明代。

冯梦龙正在写故事。

自从上次看了幕中女子讲解这苏轼的事情,他就对苏轼越发感兴趣。

尤其是他与政敌王安石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若是成书定叫许多人称好。

于是他便开始写这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正写到劲头儿上,没想到幕中女子竟突然提起自己。

称绝!

他就说!

就为着幕中女子这话他就得好好写!

【这里我们认为,杨玉环就是在禁军的逼迫下被李隆基下令赐死的,杨玉环死了,李隆基悲痛欲绝,他心中的悲痛有多少是因为杨玉环,有多少是因为国事,有多少是因为自己被迫让位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如果想要流畅地看这首诗,那显然还是理解为为杨玉环伤心多一点更好,至于其他的咱们只能在看完后往深了想。】

这话说到扶月的心坎里去了。

她轻嗤一声,看到对面夫人盯着自己又默默地低下了头去。

不管怎么样,能送自己的亲人去死的,就是再大的苦衷她都不能接受,怎么不自己去死呢?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这些象征着富贵荣宠的首饰被丢弃,意味着这位被深深宠爱的女子的落幕,而这些东西越是珍贵,就越显得现在的杨贵妃的结局凄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里的李隆基确实算是受人胁迫无可奈何,若是他不同意,恐怕那些禁军会强行让他同意,虽说不至于直接把他和杨玉环一起留在此处,但少不得伤了碰了晕厥了。】

这是自然,众人无不赞同。

此时肯定是不能动李隆基的。

若李隆基死了,李亨如何能堵住悠悠众口名正言顺地登基?

他都敢动李隆基,那些李隆基身边的老人岂会让太子安安稳稳地坐上皇位,届时势必引起极大地骚乱。

如此行事是对的。

【“黄埃散漫风萧索……夜雨闻铃肠断声。”

在行宫的那段时间,唐玄宗心中便时常念着自己这妃子,焦心灼灼,很快局势回转,众人重返长安,“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路过马嵬坡,再想起当时的事情,仍旧心伤不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很快二字说得轻松,然而即便是平头百姓也能明白当时李隆基的处境。

与他而言一切都结束了。

自己的宠妃没了,自己曾经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

时间再短,可再回到那宫墙内时一切都变了。

【看到这些,依我个人来看,李隆基这一路想得最多的肯定不是杨玉环,哪怕是杨玉环在世恐怕她也不能信李隆基心中只想着自己。】

【对于男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尤其是像他这种身居高位的男人,一来是他手中的权力,二来是他的面子,而杨玉环的死也代表了李隆基这两样最重要的东西的丢失,即便回到长安也无法改变。“……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回去之后,物依旧,人已非,而他自己的权力与脸面也什么都没了,“……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话男人们就不爱听了,此女说话为何如此难听?

什么叫对男人来说?

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却总觉得她的话中有些讽刺。

男人爱权力那能叫爱权力吗?那叫志向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