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人就要面子,有什么问题?
李隆基本就是被这杨玉环拖累的,难道还要同这样的女子一起去死吗?
冠冕堂皇的话谁都会说,但是众人心中都清楚,设身处地地想,若他们到了那境地,他们也会像李隆基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
即便知道有些不近人情,却也无法抵抗内心的欲望。
【“春风桃李花开日……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后面的一长段,写的就是李隆基凄凉的晚年,还是那句话,跟杨玉环有多大的关系那不见得,但杨玉环的离去也是象征着李隆基的凄凉的,不过如果咱们在读的时候不想那么多,看到诗中的草木楼阁,那句句看到的都应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不舍与眷恋。】
【这个时候就要看大家怎么理解了,我以为这首诗并非一首简单的爱情诗,所以在我看来,白居易是很高明的,他看似表面写的都是杨玉环和唐玄宗的爱情,但是内里却表现了一代帝王的落幕,两者所展现出来的心酸程度肯定不同,但失去权力的心酸放到爱情之上,便显得这原本脆弱的爱情颇有些惊天地、泣鬼神了。】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仔细想着,其实每每作诗作文,想得也不是那么多。
但很多时候心中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想法。
每一首诗不可能只简单地表达一种感情,起初是想写两人的感情还是写那段凄惨的历史似乎也并非那般重要,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人们在读到这些作品时理解到了什么。
如今看来,后世远比他想象的理解得更加深刻,这足够了。
【前面两大段写实,后面便转向虚幻,满带浪漫主义,得知李隆基思念杨玉环,于是便有一个道士帮他寻找,“……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些就是寻找的过程,经过上天入地,终于在海上遇到一座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杨玉环的小字就是太真。】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杨玉环没死而去了日本的缘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经历过这一遭,杨玉环才不相信他会那般耗费精神地为自己谋划。
他为了自己的快活,或许可以变着法地去做,但若这事情影响了他的江山和性命,他才不会瞧自己一眼。
待自己死后那半分的伤心又有何意义?
【直到这里其实才真正像是一首爱情诗,但还要接着往下看,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此处与其说是想象,不如说这是李隆基的一场梦,李隆基在思念杨玉环的同时,杨玉环也思念着他,“……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两人好不容易得以重逢,再次相见,衣袂飘舞间,仿佛回到当年表演霓裳羽衣舞的时候,“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
【这个舞曲出现,说明李隆基很想再回到当初那坐高位、赏乐舞的岁月的。终于得见情郎,杨玉环开始诉说自己的苦痛,“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原来她在仙山也过得并不怎么样,“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在这地方断情绝爱,可谓是度日如年,“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此时的杨玉环已经无法回到人间,于是以旧物寄情,“……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只希望还有机会能再相见,“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李隆基承认玉奴在自己心中可能是重于那些女人,可定然不会这般。
想来是如同幕中女子说的,夸张了。
但幕中女子说的那些话却正好戳中了他的心。
失去了玉奴,他顶多是烦躁几日。
可若是失去了江山,那恐怕与杀了他没什么区别。
【临别了,两人继续依依不舍地说着只有两人能听懂的誓言,“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等到七月初七,他们再会,“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七月初七本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历来受到古代男男女女的重视,而这个长生殿后来也被洪升改编为了著名戏剧《长生殿》,讲的依旧是两人之间的故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两句表现两人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也成为了千古绝唱,“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天长地久终有结束的那一天,只有这恨是无尽地绵延下去的。】
这首诗流传千年,几乎读书的人都是读过的。
文人们读着多还是觉得此诗甚好。
但听女子这么一读,又有不同的理解。
果然每人读诗,所体会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若多与人交谈,想来体会更深。
【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一下这首诗会发现其实这首诗的结构是很清晰的,虽然内容有点多,但也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写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相识、相恋、分离、重逢最后再分离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确实就是一首爱情诗,但是我们了解当时的背景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就能发现其中表达的感情非常复杂。】
【诸如讽刺,这是白居易惯写的,这里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所以才会导致长恨绵绵;诸如同情,自己与初恋的失败的恋情让他在写到爱情时能倾注更多的情感,也更能让我们产生共鸣;诸如赞颂,赞颂的是两人矢志不渝的爱情,但我认为其中赞颂的成分是很少的,天子薄情,自古而然,更何况是一个看着自己妃子死在自己面前的天子。】
【赐死对方,又说什么矢志不渝,不觉得好笑吗?】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确实可笑。”
李清照看着自己面前的小姑娘挑了挑眉。
“你一个小姑娘,还懂这些?”
扶月缩了缩脖子,没说话。
这能有什么不懂的,她从前捡的那话本子上,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那就是她从前想要嫁的那个人。
谁知道看着看着,那男子竟在考上进士之后便娶了宰相之女,将妻子弃之敝履。
这不仅可笑,还可悲。
【当然了,怎么理解还是得看个人,从客观上来讲许多人从中看到的都是风情,或者说他们看到的不一定是风情,但他们愿意只看到风情,人生已经很苦了,还去想那些苦大仇深的做什么?】
李清照收回了笑容。
说的是,人生有许多事可做,不是只有这么一件,想得太多没有必要。
不如多想想那些有意义的事情。
【大约也是这个缘故,整首诗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仅影响着国内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其影响力还传到了国外,尤其是日本,甚至日本著名小说《源氏物语》也有化用《长恨歌》中的句子。】
唐,元和年间。
“如此甚好。”
白居易的诗句受人欢迎,元稹是最高兴的。
白居易也没想到有这般影响力,不过是游玩时随手而作而已。
【当然了,这世间万物,有人喜欢就总有人不喜欢,对于这首诗的评价也是有批判的,陆游认为这首诗跟《哀江头》是一样的,但是这《长恨歌》冗而凡,而《哀江头》简而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一顿,陆游这个人被提到过很多次了,当是一个很不错的文人。
他竟然如此认同自己的诗,杜甫可没想要和白居易比。
要他来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是写得很优秀的,不管是前面的真实中带着点夸张的叙述,还是后面带着浪漫的幻想那都是十分精彩的。
白居易的诗与自己的诗实在没什么可比性,毕竟如女子所言,他们 所处的背景不同,所有的经历也是不同的。
若非要比,他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首诗更好。
或许在从前,他也会觉得冗长,可听幕中女子讲了那么多,长有长的好,这不,这其中深厚而复杂的感情让整首诗的内涵更加丰富。
他还是倾向于,不必比较。
【像清代的袁枚也显然觉得这首诗就是一首爱情诗,他的《马嵬》中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什么意思呢,他的意思是说不要去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因为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离愁,毕竟“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唐,元和年间。
“此诗不错啊!”
白居易感叹。
虽说这诗显然不是在夸他的诗,但是说的却有一定的道理。
不过白居易也不能完全地认同。
安史之乱不正是产生石壕村之事的主要原因吗?
该让世人了解才是。
【不过虽然他这样说,我们也能明显看得出来,他针对的并不是《长恨歌》,而是在反应人民的类似于《石壕吏》的苦难生活,《长恨歌》只是他的工具而已,但也能说明他并不会太喜欢《长恨歌》,如果真的很喜欢就不会拿它当工具。】
说得也是。
但是女子说得对,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
所以白居易并不怎么在意。
他写诗从来都只是为了让人看懂,而不是为了让人喜欢。
【总的来说呢,这首《长恨歌》不管是在史料的运用上,还是在语言艺术的表现上,亦或是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它都算得上是一篇佳作,不管是为着它其中的爱情还是它其中的历史内涵,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