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白居易
【在了解《琵琶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看看现代人运用现代手法对《琵琶行》的不一样的诠释。】
幕中女子说完,巨幕中就出现了一个台子,台子上是十几个男男女女穿着不知哪个朝代的衣裳正摆着姿势。
这是他们先时看到过的,在预告中,这些人要跳舞了。
预告中的舞蹈只有一点点,显然不是完整的。
这是要让他们欣赏完整的舞蹈了。
众人猜得没有错,音乐依旧是众人没听过的乐器演奏出来的,有时他们还能看到一旁演奏的人,可就是辨不清那些人手中拿的到底是什么乐器。
更令众人惊讶的是,一旁的男子乐师竟个个都是短短的头发。
难不成后世乐师只能是获罪之人才能做的吗?
为何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很惊讶地看着这舞蹈表演。
他对于音乐本就有些研究,可这舞蹈带给他的触动实在是很大。
活了这么多年,看到过这无数的艺人演出,竟从未见过这般……这般奇怪的。
倒也不是不好看,只是这时而柔美、时而刚健,竟是把那诗中琵琶韵律表达出了几分。
【视频看完了,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个人觉得这应该是唐代可以接受的形式,因为唐朝本来 就是一个十分开放的年代,接受度很高。】
如王维那般想的人还有很多。
但没见过优美的舞蹈的那才是大多数。
这些底层人民可能一声都不曾见过一次专门的表演。
即便看到了这样令人震撼的舞蹈,他们也只能呆呆地看着,随后蹦出两个字,“甚好。”
【这首诗据说是白居易在浔阳江头给好友送行时遇到了当年的初恋湘灵所作的,说的是彼时的湘灵还没嫁,那是一直在等着白居易吗?】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惊讶地瞪大了眼。
“什么?”
湘灵还没嫁,他还会遇到湘灵?
可他已经从那地方离开,他与湘灵竟是如此错过?
“听听,先听她怎么说。”
元稹忙劝说。
白居易微微点头,回过神来。
就算湘灵没嫁,就算他遇到了湘灵,他能做什么呢?
难道他要违背亡母的意思吗?
【我个人认为是不太可能的,首先那个时候的很多女子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嫁个好人家有个好的依靠,不嫁人会被人戳脊梁骨,哪怕是我们现在,许多父母在催婚时也是这样的说法。所以湘灵就算是自己不想嫁,家里也会让她嫁。】
白居易也是如此思考的。
她不想嫁,那是她能决定的吗?
她不想嫁,她又想做什么呢?
自己与她,缘分已经尽了。
【而且当时白居易已经娶了别人了,她为什么还要那么想不开呢?】
白居易抿唇,无言以对。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马车内陷入一阵沉默,比方才的沉默更加沉默。
赵明诚看了看面色沉重的几人,心中对幕中女子多有怨怼。
总说这些,实在有些影响他与夫人的感情。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只是民间的一些传说罢了,而且这样的传说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不管白居易愿不愿意吧,他娶了妻,还养了歌女,然后说他对湘灵恋恋不忘,说湘灵痴情于他,终生不嫁,这对湘灵不公平,对白居易的妻子也不公平。】
唐,元和年间。
幕中女子说的这桩桩件件于白居易而言,白居易都觉得没什么。
但是怎么到她嘴里,自己仿佛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对不起女人的浪荡子了呢?
偏偏幕中女子也没有直言,欲说还休最是引人遐想的。
【这应该是唐朝传奇小说下的产物,大家乐于看一切的才子佳人小说,就跟咱们现在的言情小说一样,很多都是想象的。】
“我想也是。”
元稹看向白居易,“切莫放在心上才是。”
才子佳人那是众人心目中最好的消遣的搭配。
试问哪个读书人不想佳人在侧呢?
试问哪个女子不想有个才华横溢的情郎侍弄风月呢?
故而将他人的故事改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也是常有的事吧。
【因为在这首诗的序言中,白居易写得清清楚楚,他就是在送客的时候听到一个琵琶女在弹奏琵琶,听着听着颇有点京城的味道,于是白居易就问其来历,而后听琵琶女说了她的经历。】
【原来这个琵琶女确实来自京城,曾跟名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些了,就嫁给了一个商人,根本不是传言中白居易遇到未嫁的湘灵而创作出来的,但是你要说文学嘛又不一定要与现实一致,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确实也是怎么理解都好。】
反正白居易是不信会有那么巧的事情的。
但若说湘灵嫁给了一个商人,那还有点可信。
什么都好,还是看看这诗句吧。
【在琵琶女弹奏之间,让白居易想起自己贬谪以来的日子,不觉与之感同身受,遂写下这首诗送给琵琶女。】
【这古代的文人确实挺风流的哈,一般来说,不论古今,女子都很仰慕有才华的男子,试问咱们代入琵琶女,在落魄寂寥时,突然来了一个大才子,告诉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哇,这谁顶得住啊!】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哼,许多女子就是这样被蒙骗的。”
扶月小声道。
她算是看清楚了,这世上谁也靠不住,自己最亲近的人靠不住,自以为是真命天子的人也靠不住。
还是得靠自己才行。
“你说什么?”
突然,对面夫人的声音传来,让扶月一惊。
“我……”夫人都问了她几回了,她每回都不回答实在不妥。
扶月索性大着胆子说:“我是说,不能太过于相信男子的……”她又看了一眼旁边的男人埋下头去,快速道,“我是说不能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
李清照闻言,和赵明诚对视一眼,两人都轻轻笑了两声。
这丫头还有点意思,但瞧那眼神,倒像是个有故事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
前面的几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十分精炼地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其实白居易在描写上面也是很有一手的,虽然说一直以来都有人说他的诗俗,但是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这二者的界限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所以怎么能随意地给人定性呢?】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俗这评价是他说的,苏轼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改的。
他以为是俗,他并未让世人觉得俗,正如女子所言,不过是个人的想法罢了。
若是他心中以为俗却说不俗,岂不是不诚?
但有句话他倒是觉得有理,不能随意给人定性。
白居易有些诗也算不得俗,譬如这一首。
【当然了,我不是说苏轼的不对,哈哈,求生欲满满。或许相对于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些人的诗词来说,白居易的诗是要俗一点,但我个人还是觉得不能就这样单纯地给白居易贴标签,他可能有俗的诗,但他也可以不俗,至少我认为他这首诗的水平是很高的,很多人都尝试着从文学、音乐学等各种角度去剖析这部作品,可见它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听着夸赞自己的话也只是抿了抿唇,静静听着。
幕中女子对他和他的作品虽然都是她的一家之言,但此女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不会因为喜欢作品而去无端地夸赞写诗的人。
所以他可不能指望幕中女子不指出他的短处来。
另外就算指出来他也是能接受的。
毕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前面几句中,白居易铺垫“举酒欲饮无管弦”,转头一句“忽闻水上琵琶声”就打破了先时的那种离别愁绪,两人听着听着觉得像是京城的琵琶曲,或是曲子相似,或是技法相似,总而言之就引起了白居易的注意力,“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这是什么呢,“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啊!】
好怪。
什么“两眼泪汪汪”?
但是这描写虽然怪,却很真实。
这让白居易和元稹两人一瞬间便想起了先时两人重逢时的场景,虽无泪,都两人也确实眼睛热了。
两人被贬多时,那时再见,可不就是幕中女子说的这种感觉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