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白居易(捉虫)
【白居易说:“贵耳贱目,荣古陋今”是人之常情,这话说得一点也没错,人们总是十分相信自己听到的话,“三人成虎”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而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日的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的毛病,我们现在也是一样,总是会有人觉得以前的东西都是好的,外面的东西都是好的,就现在不好,只是这样的情况比以前好些了,因为我们接受了很多思想,进行了很多思考,不过也有那种卖弄学识的老学究,古代的什么都拿来显摆,也不管符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清,乾隆年间。
纪晓岚最喜欢写一些志怪志人小说。
先前听到幕中女子说了那魏晋时期的那些小说后他又去翻出来看了看之后,便更加感兴趣了。
再加上皇上非让他赶紧把那什么《阅微草堂笔记》给写出来,于是他打算添些故事,把这些小说汇编成集以交差。
近来他方写了刘羽冲食古不化的故事。
讲的便是一个叫刘羽冲的死读书,总觉得古代的都是好的,用古时候的兵法打战不知变通,从而导致失败,又用古法治水,一无所成,最后郁郁而终。
想了想,纪晓岚在后面添上了一句。
“古人岂欺我哉!”
【时代在变化,当初奉为圭臬的话也应该有所取舍,这也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一直都需要改变需要革新的缘故,但是革新的过程并非完全推翻现有的东西,而是推陈出新,这就好像今天咱们吃了两道菜,一道好吃一道难吃,那下次我们还吃这两道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保持好吃的菜甚至让它更好吃,而抛弃难吃的菜,换另一道菜或者是改一下配方?人是活的,就是得变通。荣古陋今是不行的,但是把过去的一切都否定,那也是不行的。】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总觉得这话是说给他们听的,准确地说,是说给官家听的。
但是这话他不能说,他说了那就是大逆不道。
他们听信的不是古人的东西,而是太丨祖皇帝留下来的规矩,官家不敢去打破,害怕被人指说不孝。
可人无完人,太丨祖皇帝他也是人啊,他的想法也不能完全正确,正如女子所言,时代在变化,那有些规矩也该变了。
还好官家态度有所松动,明里不让他们大改,但实际上对他们改革兵制的事情基本是默许的。
【其他人都“贵耳轻目,荣古陋今”,但是白居易不,他以近来的诗人韦应物为例,他认为韦应物的作品自成一家是很多人比不上的,但是是死后才为人重视,而他自己的诗歌出名的都是《长恨歌》以下的他认为可以忽略的那些杂律诗,他觉得世人不懂他,懂他的只有元稹。】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微微叹息,这韦苏州确实可惜。
他的诗与柳宗元一样,都十分简古,很是值得品读,哪怕是在唐朝那样人才辈出的时候,也是不可多得的。
这世间大抵如此,有时候,要等到失去了,摸不到了,才会觉得珍贵。
若是能早些醒悟,一切都会不同,可就像这如今,要是没有幕中女子的出现,那他说不定还在海南岛上呢,哪会有如此多的人不顾一切都要来拜访。
说到底,不过人心。
【他在这里提到一件往事,他回忆曾经和元稹一起游长安城南,两人作诗唱和十分快乐,而元稹兴有余力,于是把好友的诗作也拿来选取好的编诗集,这里就能看出他们所偏好的一些文人和作品,首先是张籍的古乐府,张籍也是元和派的代表人物,他和王建两个人被称之为“张王乐府”。】
唐,元和年间。
那段时日大抵是两人最风光的时候,都想干一番大事业,不管是在政事上,还是在其他事情上。
可是现实给了他们狠狠的一击,事实证明若想在朝堂之上成事并不简单,现在唯一还能做到的大约就是编这诗集了。
不过现在圣人宣他们回长安,或许他们又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了。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心境不同了,也不会有以往那番豪情了。
只能说走一步算一步,尽力去做罢。
【其次是李十二的新歌行,李十二不是李白是李绅,说李绅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说《悯农》大家应该就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岁小孩儿都会背,不过据说这个李绅德不配才,生活豪奢①,曾一顿杀三百只鸡只为了吃鸡舌,根本不像是深刻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的人,而且还滥施淫威,不过这些都是野史记载,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下去了解一下。】
“这野史,不要太过荒谬了!”
元稹指着巨幕怒道。
他已经许久没有像这般气愤了,还得是在白居易的面前。
白居易本也气愤,见他这般,恍惚了一下,说道:“不必在意,这历来多少人没点传闻在身上。行得端坐得直,那也不怕被人说。”
“那不一样。以往那是私底下,大家传传,说说笑,那也就罢了,可是如今……如今可是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这让他还怎么过?”
白居易蹙着眉头,也微微颔首,“确实如今。”
尤其是那一顿杀三百只鸡,当真是要将那些百姓给气死的。
然而他们即便心中为李绅抱不平,可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另外刘禹锡还有一首诗叫做《赠李司空妓》,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样的句子,还出现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据说是刘禹锡参加宴会,看到宴会奢华场景而写下的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