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这首诗写的就是李绅,但也是有争议的,至少说正史是没有记载的,看你个人怎么理解吧,其实就像曹操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也不影响他屠城一样,李绅也可能写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也不影响他生活豪奢,但是没有证据也不用尬黑。】
另一边,刘禹锡听着幕中女子时不时地提及自己,可是她说的那些诗句刘禹锡都不知道。
看来他晚年写了不少的诗。
“尬黑……”刘禹锡喃喃念了几遍,是何意呢?
大概是冤枉的意思?
人云亦云的事情太多了,许多人都是如此的,听到旁人如何说,很容易就信了,全然不顾真相如何,就像白居易所说的“贵耳贱目”一样。
他啊,早看透了。
【白居易后面还提到卢拱、杨巨源、安巩、元宗简等人,然后把大家的作品编成《元白往还集》,大家知道这事情都很开心,然而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两人就陆续被贬了。】
【“凡人为文,私于自是。”
文人自古都觉得自己的作品都是好的,舍不得删减,所以白居易和元稹约定,两人就各自编订这个诗集,到时候见面时再一起汇总,以完成当日的愿望,只是不知道再见是何时,“微之知我心哉!”
】
白居易二人都无比惆怅。
他们心中都有这样的想法。
前段时间元稹收到白居易的这封信时还低落了许久。
谁能知道这么快就又见面了呢?
人生便是如此, 第二日不来,你永远不会知道第二日会发生什么。
珍惜如今的时光,与君共勉之吧。
【啊!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们这样的约定我十分感动,说实话,抛开他们二人的爱情观,我是很欣赏这两个人的,他们身上有古代文人的骨气,而且我也能理解白居易后来独善其身的选择,人都不是圣人,没人能要求他人为任何事情奉献自己的一生,你只能要求自己。】
【况且圣人尚且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何况是普通人呢?有时候管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那就是做贡献了,所以当你觉得旁人无所作为的时候先想想你自己,再去评判别人。】
“是啊,人只能要求自己。”
白居易赞同道。
人都是活着的,都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人应该听谁的指挥。
虽然他们身在这个世道,他们要为君而行,可这内里是难以改变的。
而他将自己的想法写进诗中,不也是这番考虑吗?
他希望人们在读诗的过程中知道这世间的真相,知道如何而行。
【说远了,白居易和元稹在一起搞事业搞文学的样子,那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他们在认真地做一件事情,自认为是独善其身,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认真做事的同时就已经实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许多古代文人都是一样,他们在他们自认为最穷困潦倒的时候,却带给了我们无价之宝。】
这话不知让多少身处低谷的文人心中动容。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也看开了。
他不想再去回首那或繁华或不堪的往事,他也不想去担忧自己到底还能有多少的时日。
他想将自己剩下的时光全部奉献给诗词,他要将他所拥有的仅剩的财富分享给他人,至少也实现一点他自己的所谓的社会价值。
【这篇《与元九书》是最能体现白居易思想、最能了解白居易的作品,我们不可否认其中有些不妥的观点,但是也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下来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一下,每一个人读下来可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也能学到不同的东西。】
唐,元和年间。
元稹笑说:“那我可得好好再多读读。”
白居易知道他是在调侃,顺嘴道:“那是自然,你得多学点。”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这几年,白居易写了太多的作品,感觉他是在用他的生命在创作,很可惜的是,我们因为时间的问题并不能一一的讲解,有机会再细读吧。】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稳定产出的白居易为我们带来了另一千古名篇《琵琶行》。】
①这个有争议,我也不知道该相信哪个观点,但是为了我的剧情流畅,这里就认为野史是假的,李绅并不是一个多坏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