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53章

白居易

【说到齐梁,接下来自然就是唐朝了,在元和年间,大唐已经走了三分之二,有了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期间诗人无数,白居易认为值得一提的就是陈子昂的《感遇》二十首,鲍防的《感兴》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他认为唐朝诗人就这几个不错,口气挺大。】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忍不住想反驳。

他并不是觉得其他文人不好,他只是在谈论《诗经》六义罢了。

但如今再争论这个也没什么意思了。

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想法中的缺漏之处,他虽然没大明白幕中女子先时说的报告文学具体是何意,但他大抵也猜到了。

百花齐放确实是应该的,若只有一种诗,连他自己也会觉得没有意思。

【但这还不算完,他这里是在欲抑先扬,“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

这是我们讲过的,他认为李白是很不错的,但是“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李白反映现实的作品还是少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没有太将这个白居易的话放在心上,显然幕中女子是不认同白居易这样的想法的。

而他自己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认同自己,不认同他的人多着呢。

做自己方才是最好的。

【后来呢,他说杜甫,我们先时说了他是很推崇杜甫的,他说杜甫的诗很多,传下来的就有千余首,确实,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就有一千四百多首,白居易认为“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

格律纯熟,尽善尽美,夸的是杜甫的律诗,要说杜甫的律诗比李白的律诗好,我们也是可以承认的,虽然李白的律诗也不差,但杜甫的律诗那是极好的。】

然而听到这话,李白还是挑了挑眉。

罢了,他也得承认杜甫的律诗好,不过心里还是告诉自己,其实自己的律诗也不差。

自己也是各种体裁都能写。

而白居易觉得 杜甫比自己好,不过他个人喜欢罢了。

他如今与杜甫,他们既是好友也能时常较量一番,这是能使他们更快进步的。

【所以凭这一句说白居易扬杜抑李是不行的,主要还是在他推崇现实主义的方向上。】

【然而他也不是完全夸赞杜甫,他认为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芦子关》、《花门》这些作品是很好的,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样的话简直绝妙,但是这样的也不过三十四首。“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

杜甫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不如杜甫的诗人?】

杜甫也看出来了,这白居易推崇的是什么。

就是幕中女子一直提及的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是什么,就是幕中女子方才提到的白居易强调的文学的社会功能。

写的是当时发生的社会上的现实的事情,而不是一些附庸风雅的作品。

幕中女子虽说看起来不认同白居易的观点,但是之前她在评说时,也是不赞同那些完全没有内涵而只是写景赏物的作品的,只是幕中女子欣赏的诗歌中的诗人情感比白居易所欣赏的更多些罢了。

【他常常感叹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有时候啊,他就想废寝忘食马上恢复诗道,但这显然不太可能,于是只能将自己的苦告诉元稹。】

春秋时期。

这后世白居易竟与他有了同样的体验,孔子想。

孔子比较认同这个白居易,他认为白居易真正地懂了他的道理。

他也常感叹礼乐崩坏,而他也无法凭借一己之力马上恢复周礼。

而他的这苦又能与谁言说呢?

【评论了一番前辈们之后,白居易开始讲说自己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

这古代的教育还是挺卷的哈,后来他知道可以考进士,就努力读书,导致口舌生疮,早生白发,后来考中进士又考分科考试,家中贫困多变故,但他也没有放弃写诗,朋友们都说他写的诗好,可他觉得不好。】

【后来他的阅历更丰富了,开始明白,“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和诗歌都应该反映现实,这是找到了自己的追求,他说那个时候皇帝刚刚即位,“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屡次下诏书,访查民生。这里说的应该是唐宪宗,唐宪宗一开始还是不错,干了点实事,我感觉他就有点像低配版的李隆基,前期做了点功绩就开始飘了,因为做的功绩不大,飘得不远,造成的结果也没那么严重,反正他后期也是不怎么行的。】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想,他还是要坚持“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但是如今他要加上一个“为文而作”,太宗爱上官仪,玄宗喜李太白,不是因为他们写的诗文优美吗?

若是他们在诗中添上人间疾苦,上者爱听,其行可行也。

而自己只需将诗文写美,而不变其宗,岂不比他们更简单?

唐宪宗:“???”

他是低配版的玄宗?

这是……这显然不是在夸他。

他没有玄宗的功绩大?

玄宗虽说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却差点葬送大唐,那是过大于功的,自己那可算是力挽狂澜了,也没做让大唐走向灭亡之事,他还不如玄宗了?

偏偏这些心里话他还不能往外说,实在憋屈。

然而,他不乐意,身处于另一时空的李隆基还很不乐意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没忍住嘁了一声。

就他?

还和自己比?

他不信这后世能有比自己对大唐贡献大的。

若他们真能做到自己年轻时候那般,大唐也不至于亡。

这时肯定要抛弃安史之乱来说,毕竟那事还没发生。

左右他现在还是有机会的,他定要让后世都赶不上自己。

思及此,他开始着急让李白、杜甫回京了。

【白居易说到自己当翰林学士、左拾遗的那段时间,碰到一些事情,可以解救民生可以补察时政但是又没办法详细地跟皇上说清楚的,他就“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写成诗,想慢慢让皇上知道。】

【然后他写到自己的三个追求,这就是他那个时候想要达到的,“上以广宸听,副忧勤。”

首先是开阔皇帝的见闻,帮助他思考,“次以酬恩奖,塞言责。”

第二个就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尽到做谏官的指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最后才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唐,元和年间。

李纯也有点后悔了。

这白居易,是他小看对方了,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得好好想想让他与元稹坐在哪个位置,谏官就免了。

以他二人的性子,只怕不用让他们做谏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劝谏,给他们多安排点事,让他们没时间搞那么多,最好是只挑要紧的劝谏。

【然而“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这一切想法,想得好好的,还没成功先遭了奸人诽谤。】

这事情李纯已经慢慢开始处理了。

老虎不发威,他们真当自己是傻子。

【他说别人一听到他的《贺雨》,就吵吵嚷嚷,说是不合时宜。《贺雨》我们前面提到过,就是他上书让皇帝以善举求雨,在这其中他写到“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

君王要圣明,臣子要直谏忠诚,这还不算什么,主要是后面这两句,“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祝贺这一次的开始,也希望能继续保持下去,做到有始有终。】

【最后这话说得就有点尴尬了,意思就是以前皇帝做得不好呗,如果我们是李纯,我们会说什么呢,你,在教我做事?】

李纯撇撇嘴,可不是吗?

白居易什么都好,就是说些话不招人听。

他是天子,还要看他一个臣子的脸色不成?

有时候为了皇家威仪,碰到这样的事,他自然是应该发怒的。

不只是他这样认为,其他的许多皇帝甚至是臣民也觉得白居易有些僭越,虽然白居易是为了大局着想。

可到底是不会说话。

【而他说的第二首,是他的《哭孔戡》,孔戡是孔子的38代世孙,当时被诬陷,郁郁而终,于是白居易为他叫屈嘛,结果招了许多人的愤怒。他写的《秦中吟》我们说过,主打的就是写权贵与平民的对比,所以权贵闻之变色。而《登乐游园望》写的是元稹被贬,小人得志,“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执政者听了都痛恨他。还有《宿紫阁村诗》,前面提过,这诗让那些掌握军权的人听了咬牙切齿。】

听到此处,元稹笑了一声。

他先时看到白居易这封信时就笑了,如今再听还是想笑。

当然这不是嘲笑。

在对上白居易疑惑的眼神时,元稹道:“你我可真是得罪了不少的人。”

白居易先是一怔,随即自嘲一笑,“可不是吗?”

他们二人得罪的人,可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些。

他们是在和一群人做斗争。

【这些都是白居易与权贵斗争的证明,说到这儿白居易已经有点自暴自弃的感觉了,许多人都认为他是错的,就连他的亲人也认为他是错的,认为他对的只有几个,这些人一个过得不如一个,其中过得最好的还是被贬官的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