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叹息。
由此可见,他们走的就是一条不知通往何方的独木桥。
可偏偏他们内心坚定地知道,这独木桥才是对的。
若他们下了桥,与他人同走阳关道,这世间便没有正义可言了,百姓不兴,国家难行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他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关东的普通男子罢了,除了写诗作文什么都不行。太谦虚了哈,这样的自伤之语,也是他失望的一种体现。他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他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
听起来还是不错的。】
【然而,“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一句“亦其宜也。”
令人心酸。】
这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尤其是许多清朝文人。
他们明明才华横溢,可是每每动笔却不得不事事小心,时时留意,生怕一笔一划就害了自己的性命,甚至殃及全族。
但这从古至今,因文而祸的人实在不少。
古之曹植、李煜、韩愈、苏轼皆是如此,只是祸有大小罢了。
谨言慎行,才是正道。
【他说,自己的名声已经传扬出去了,不管是什么人都在读他的诗,他认为这些都是雕虫小技,但似乎这就是世俗所注重的,就连以前的王褒、扬雄、李白、杜甫“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
【接下来他开始宽慰元稹,当然我认为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他认为“名者公器,不可多取。”
他自己的名声已经够多了,想要名声又想要富贵是不能兼得的,随即他举例,说陈子昂、杜甫只是做到了拾遗,孟浩然一生未仕,孟郊六十岁才终于当上官,张籍五十不过一个太祝。】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话可是戳中了李白的痛处。
他还不如陈子昂、杜甫呢。
他那个官做得,简直不如不做。
这次再回长安,他定要将差事做好,叫圣人看看,他非无能之辈。
【而他呢,他现在虽然只是一个五品官,但是吃穿不愁还能养家,已经不辱白家门楣了,“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两个人的关系真的很好,也难怪后世许多人觉得他俩才是真爱,花心不过是保护色。】
唐,元和年间。
闻言两人皆是一顿。
为何这话,他们有些看不懂呢?
并非此言太过复杂,相反很简单,简单到他们不敢相信其中含义。
他们二人是真爱?
花心?
他们二人花心?根据女子之意,元稹是花心的,元稹自己也不想反驳。
但白居易有点意见,可想到女子说自己养了许多歌姬,再联系女子对他们男女之事的看法,也勉强能接受这花心说法。
可是,花心是保护色,什么的保护色?
真爱的?
老天爷啊,这从何说起啊?
“此女……此女有问题啊!”
白居易讷讷道。
元稹附和,“有,有问题,问题很大。”
而其他人看到这样的话,也都惊讶无比。
原来他二人之间还有这一层关系吗?
唐朝虽然没有明令禁止这方面的事情,但大部分人都还是讳莫如深的。
如今幕中女子这样说,众人还是决定不干涉两个才子的事情,只假装不知吧。
倒是宋朝好男风的多,觉得这都是小事。
不过这二人倒是挺般配。
明代。
听到此处的冯梦龙微笑着点点头。
若是写他二人,当会得不少人喜欢。
然而,幕中女子很快否定了她自己这话。
【不过这些都只是玩笑话,我们接着往下看,他说他闲暇时给自己的诗歌做了一个分类,将美刺比兴者和因事立题者汇在一起,取名《新乐府》,一共一百五十首,他称之为讽喻诗。我们一直提到美刺比兴,什么叫美刺比兴呢,我相信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通俗来说就是遇到美好的事物便称赞,遇到恶事便讽刺,而比兴我们都知道了是《诗经》中的两种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致辞”,这二者只是美刺的辅助。】
【首先简单地说一下比喻吧,比喻是最简单的写作手法之一,我们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月亮好圆啊。”
和“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大的脸盆。”
这两个最简单的句子,就能看出比喻的作用,使我们所说的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可能一开始,小朋友认为圆就是我们画下来的这个圆圈,或者说认识了圆圈之后,你会教他西瓜是圆的,盘子是圆的,而魔方不是圆的,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句,他会知道月亮也是圆的,脸盆也是圆的,他们会把这些圆的东西在脑子里联想起来记忆,就像白居易将他的两类诗划分为讽喻诗,促进记忆。】
【当然了,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小朋友们不可能在小学的时候才认识月亮和脸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刚刚从幕中女子所言元白之事回过神来,许多人就被这一大段话给弄懵了。
方才幕中女子放出的那个西瓜,是吃的吧,看起来很奇怪的样子。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注意到了那个西瓜,绿色的皮中间红红的果肉。①
“那是何物?”
他问。
他身旁的小太监自然也是不懂的,连连摇头。
“那便派人去找。”
只听名字他就觉得是个不错的东西,于是下意识吩咐,但是他很快回过神来,忙道:“私下寻觅。”
万一又像荔枝之事一样招人诟病,那就不好了。
他不禁叹息,唐唐天子,寻口吃的还要担惊受怕,还是不够强啊!
【所以白居易想要人明白,想要人印象深刻,他就不能干巴巴地把自己想要写的社会现象给说出来,他得有比喻,有起兴。】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心中想,他不仅要让人明白,要让人印象深刻,他还要让人喜欢。
有时候喜欢了自然回去钻研,喜欢了自然印象深刻。
【而后他又把自己闲居而作的一百首划分为闲适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的一百首称之为感伤诗,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成为杂律诗。】
【看得出来他被贬之后真的闲了,有空搞这些,但是这些并不是没有用的,他在进行思考,在分析自己的诗文的过程当中肯定也是有进步的,总结创作经验会让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这话让众文人都十分赞同。
作为文人,他们不能一成不变,他们要让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方能更好。
连白居易这样优秀的诗人尚且如此,他们这些寂寂无名的人如何能不努力?如何能不学习?
【“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再见时,我一定把他们都送给你。哈哈,很好,于白居易而言,这些是他最珍贵的东西,他愿意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与元稹分享,为什么,因为元稹懂他,他们是同一类人,是知己,他们相对于古代很多文人来说是幸运的,他们有这样一个处了这么多年的志同道合的好友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自己的文学主张。】
女子一笑吓了二人一跳。
险些让他二人以为幕中女子又要说真爱之事。
两人对视一眼,对好友二字未置可否。
他们心中却早已将对方当成了自己的一生挚友。
正如女子所说,他们是知己,是懂对方的人。
【接着白居易简单地说了一下他的这些诗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他首先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是他信奉的,他认为自己的讽喻诗便是“兼济之志”,自己的闲适诗就是“独善之义”,而其他的不过是“率然成章”,随便写写,本来可以删的,后世有人整理他的诗歌时,略去就好了。】
【好家伙,幸亏没有删,他要是删了,咱们现在看到的白居易便不完整了,有时候随意而作的才代表着真性情,才是佳作。】
白居易勾唇一笑。
幕中女子这样说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了。
他先时确实是那般认为的,可是现在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任何作品都是他的作品,没有这样的功能,还有其他的功能,他相信幕中女子也是这样的意思。
他应该都保留下来。
总能从过去的诗作中学到更新的东西。
【就像陆游《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此话不假啊!”
白居易想通之后,像是被打通任督二脉。
其实以往他也能感受到自己那些随意之作中的魅力,只是为了幕中女子说的社会功能,他特意去忽视那些魅力。
如今想来,他怕是错过了不少的天成之作啊!
①李隆基应该没吃过西瓜吧,西瓜应该是唐朝传入新疆,五代传入中原,如果错了原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