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1 / 2)

🎁美女直播

第161章

白居易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多因素,白居易从小历经波折,父亲早亡,恋情受挫,再加上他经常写一些讽喻之作,这些作品都是他有意识地去完成的,他为了“上达天听”,希望能把社会上所有不合理的现象告诉给皇帝,所以他的关注点都在社会的消极面,看得多了他还能乐观得起来吗?】

唐,元和年间。

元稹看了白居易一眼,没开口。

平日里他也没觉得,如今听得幕中女子一说,似乎还真有点道理。

看得多了,想许多事时自然而然地就朝着自己看过的那些去想了。

总是做着坏的打算,这就是他们。

可他们这么做,也只是为了让百姓们过得更好。

元稹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谁说做人就一定要乐观呢?

白居易与他的想法一般无二。

【你可能会说有些人那就是身在井隅,心向阳光,确实有这样的人,但我觉得白居易却没有到身在井隅的地步,也就不存在心向阳光了。】

心向阳光。

白居易倒是见过不少这样的人。

即便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他们仍旧能努力生活。

他自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

另一处,刘禹锡看到这样的话,心中也有些触动。

这话说得好,就应该做这样的人。

很多事情人都是无法改变的,若是能与苦难共存,那还有什么能打败他们呢?

【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白居易他更多地看到了社会的不合理,却很少在意社会中的美好现象,且不说他传播负能量,这对于他自己的情绪肯定也是有影响的,很多事情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为什么说他其实没有经过太大起大落的事情,但是诗风却慢慢地变得有看淡世间的感觉,就有些颓废了。】

有吗?

白居易自问。

这话似乎说得有些绝对了。

但好像对他确实也不是没有影响的。

不过,他的诗风,还没到达那个程度吧?是后面的事?

他转头问元稹,“有颓废吗?诗?”

元稹想了想,“不曾察觉。”

【他其实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不像李白,经历巨大的打击后,六十岁了还能写出“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

这样的诗句,而刘禹锡也是一样的,他跟李白一样,虽然遭遇打击,但是同样也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

【他们都带着一种日子难受归难受,可总归还是要过下去的感受,但白居易则是更偏向于李煜那种“问君能有几多愁”,当然了程度还是不一样的。】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可不是吗?

日子难过就不过了?

李白其实也看出来了,这白居易虽看到了那些现实,却没有说出解决之法,亦或是他根本没有解决之法,这才是他的心病之所在吧。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程度?

他是什么程度?

李煜被孩子哄了哄已经缓过劲儿来。

在他看来,白居易的这些愁真算不得愁。

【从刘禹锡的这首《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也看得出来,他的相携不觉难,笑语引人看,明明写的就是同一个场景,两人表达出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唐,元和年间。

这么几句诗,幕中女子不说刘禹锡还没能反应过来。

这其中竟藏了这么多吗?

他笔下的笑语总不能是他一个人的笑语,总该是与白居易一起的。

白居易没写出来,就说明他不乐观吗?

刘禹锡认真地思考着。

【当时我们在说杜甫的时候,讲到杜甫和李白的同游,两人写下的唱和诗,不说能完全体现他们两人的性格,其实也是能体现一些,那时候两人都还是比较有豪气的,但重点是两人诗中传达出来的那种感觉,明显能感觉杜甫的诗歌中带着星星眼,一种和偶像同游的激动,这种不是舔啊,慕强,人之本性也。】

【但是李白对杜甫就随意些,也不是说看不起,就像是对他的其他唱和的朋友一样,在一起开心地玩,离别时期待下次见面,然后就各自安好,这就是李白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轻笑,“此女还真是,什么都能随口说,真性情!”

杜甫赞同,他完全没有因为幕中女子的话感到不快。

能和李白同游,他自然是激动了,李白可是天下闻名的诗人,他仰慕李白有什么不对吗?

但这星星眼、偶像、舔,这又怎么说?

【白居易这后期其实和刘禹锡待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一点,因为到了晚年,两个人都是在洛阳,而白居易和元稹虽然相识已久,而且感情甚笃,但是其实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交流全靠写信作诗,不过不管在什么年代,能有一个那样懂自己的朋友已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然而就是命运弄人啊,还好后来元稹逝世后,还有刘禹锡等人在。】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和元稹二人皆是一怔。

元稹逝世后?

什么时候?

白居易心中又慌起来,但只是看了元稹一眼,没有太过表现出来。

他以往还真就没考虑过这事情,他们虽然年纪不小了,可到底也不算老,怎的……

而且元稹比他还年轻。

然而两人都没听到幕中女子接着往下说。

【在白居易的晚年,他就一直不断地在病痛和做官之间横跳,这段时间他担任了很多的官职,但是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满腔壮志的年轻人了,他的诗歌当中也更多的是一些退隐的内容,什么《闲行》、《闲出》之类的。】

【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元稹与白居易会于洛阳,这是他们两人的最后一次相聚。】

“最后一次?”

白居易惊讶。

元稹也怔住了,没人会想听到自己的死期。

虽然人都是难免一死的,可什么都知道,好像人生便没了盼头。

可见白居易那样,他默了默道:“且先听她如何说。”

【这一年白居易生子阿崔,然而在公元831年,大和五年的时候,阿崔不幸夭折,而同年元稹暴病而亡,白居易写下《哭崔儿》、《哭微之》,还为元稹写了墓志铭。】

这下白居易更加无言了。

竟还有个孩子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这孩子,才两岁。

其实孩子夭折,是各家各户偶有发生的事情。

饿了凉了磕了碰了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孩子丧命的理由,但这并不影响这父母痛心。

而微之,微之竟也是在这一年。

算起来,那时,他方才五十吧。

“晚些时候请大夫来看看。”

白居易说,很多时候大病都是由小病引起的。

若只是病了,或许还能医治。

等回了长安再请个好的大夫调理着,会有办法的吧。

元稹拉唇笑笑,“听你的。”

【白居易给元稹写的这篇墓志铭的名字巨长,将元稹的荣誉基本涵括在内,《故武昌军节度处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虽然这里这么说或许不是很合适,但是能看得出来,白居易就是想把好的都给元稹,而且这些本就是元稹应得的,一个长长的名字怎么了?】

白居易没忍住笑了笑,方才的忧伤都被冲淡了。

还真是长长的名字。

若是白居易走在前头,他也会在其墓志铭不吝夸赞的。

【除了名字,内容自然也是真情动人。据说白居易写了这篇墓志铭,元稹的家人给了他六七十万的报酬,白居易推脱不掉,全部捐给了寺庙。】

白居易自然不可能要元稹家的银两。

他们之间的好友情谊,那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说起墓志铭,元稹的墓志铭是白居易写的,而白居易的墓志铭是李商隐写的,本来白居易是自己写了墓志铭的,可是临死前交给了李商隐,还说要转世成为李商隐的儿子,不过这些不是正史记载,看看热闹就行,大家自己猜测,白居易这么做除却对李商隐的欣赏也是在帮李商隐造势,他的地位是很高的,他欣赏的人自然得到器重,如果这是真的,那白居易这个人真的是好得没话说。①】

【但是李商隐所写的墓志铭写得中规中矩,其中并没有谈到太多白居易的功绩,这或许跟他的经历和性格有关,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可以下来研究研究。】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李商隐一怔,他……他岂会不知白居易的好意。

可是逝者已是,他不能让旁人说他傍着一个已死之人。

他与白居易相互欣赏,他也不想借着已死的这位老友得到什么好处。

只愿对方好走。

【而元稹曾经给杜甫写过墓志铭,我们好像提到过吧,他是欣赏杜甫,但这写墓志铭写得最多的还是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小声说,据说他是靠这个发家致富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为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根据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所写,给柳宗元写墓志铭这件事情,是刘禹锡拜托给而他的,“勒石垂后,属于伊人。”

但其实他们三人本来就是好朋友,如果没有真情在,韩愈的这篇墓志铭恐怕也成不了沈德潜笔下的“墓志铭中,千秋绝唱。”

唐,元和年间。

韩愈无言。

写墓志铭得到报酬确实比较多,但若是让他为柳子厚写墓志铭,怎么能收取银两呢?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柳子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是吗?

同样震惊的是刘禹锡。

看到元稹逝世的话,他才惊觉人都是要走的。

看到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他才想起自己与柳宗元的情谊。

他能想象自己会有多悲痛,也能理解白居易的痛。

【在元稹离开的这一年,白居易六十岁,在古代算是高寿,而高寿的代价便是看着自己熟悉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自己。】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同样已经六十多岁的苏轼再认同不过了。

这一生他送走了太多的人,看到过太多的离开。

到如今,他已经看淡生死了。

唯一的遗憾大抵就是他不能送自己离开。

【直到九年后,公元840年,开成五年,白居易还做梦梦到自己的这位至交好友,他写下律诗《梦微之》。】

【《梦微之》这首诗大概是我们能看到的白居易与元稹最后的互动,在这一刻,他们的友谊已经跨越了生死,可谓是“至死不渝”。】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晚上梦见与元稹携手同游,早上起来泪水怎么也止不住,而此事的白居易马上就是一个七旬老人了呀,“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漳浦,河南地界,他在这儿已经病了三场了,而咸阳的草也已经长了八个年头。】

唐,元和年间。

看着白居易慢慢拉下去的脸,这次元稹还真不知该如何开解对方。

似乎这次该被开解的是他自己啊。

但是他也不需要开解,生死有命,说那么多也没什么用,倒不如像白居易所说,之后找个大夫来看看。

【像这些诗句不了解背景很难猜是什么意思,元稹死于长安,次年葬到咸阳,这里写的大概就是白居易认为的元稹真正离开的岁月。】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你”在黄泉之下,尸首都已化作泥沙,而“我” 尚在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最后扎心了,“你”的小儿子和女婿相继离世,“你”在底下知道这事情了吗?】

这次元稹也维持不住脸上的淡然了。

他……他与白居易怎的如此命苦?

他的小儿子和女婿,他们该还比较年轻才是,为何会早逝呢?

这一刻,元稹觉得自己先走或许是好的,于自己是好的,倒是少了这许多的离别伤心。

【这首诗其实写得很随意,感觉就是伤心难过,想到什么说什么,这就是和朋友最好的相处方式,真诚而自然。】

【那个听闻他被贬江州就“垂死病中惊坐起”的至交好友已离去多时,这叫白居易如何能不心感悲凉?】

白居易没再看元稹,他盯着巨幕却回忆起了幕中女子说的这首诗。

这是当初他刚被贬江州时元稹写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还记得当时元稹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话,表达了他对自己被贬的气愤与难以置信。

也是因为他信中的同仇敌忾与劝说开解,让白居易度过了那段伤心时光。

想到日后会过上没有他陪着自己同甘共苦的日子,白居易心中便堵得慌。

他与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都不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晚年的白居易信佛教,时常和刘禹锡等人游历于龙门一带,他自号香山居士,放空这一切让白居易暂时放下了这些烦忧,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刘禹锡病逝,白居易伤心不已,但人,终究是向死而生的,元稹如此,刘禹锡如此,他也一样,公元846年,会昌六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葬于香山。】

白居易闭眼,结束了。

人的一生看似漫长,可是却又如此短暂。

这样也好,若是自己先死,那痛苦是他们的。

【他死后,许多人都十分悲痛,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还为他写了一首悼亡诗《吊白居易》,但是都说到这儿了,我忍不住说说唐宣宗的侄子也就是他的前一任皇帝唐武宗李炎,这个李炎也是长时间服用丹药导致喜怒无常身体恶化,算是服丹而亡的。】

【在有唐太宗服丹药而亡的传闻后,唐宪宗因为服用丹药被害身亡,唐穆宗直接服用丹药身亡,李炎已经是唐朝第四个死因跟丹药有很大关系的皇帝了,所以说,东西不能乱吃啊!】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再次被惊吓到。

每一次幕中女子的出现总能给他带来震惊的消息。

他服用丹药而亡,怎么可能?

他怎会如此蠢笨?

且不说他会不会服用丹药,就算会,他也会让人先试药,怎会毒死自己?

李世民说什么也不信。

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觉得这丹药十有八九是不靠谱的,这世间根本就没有可以吃了就长生不老的丹药。

不要奢求,绝对不行。

【咱们继续说李忱,其实李忱在白居易历经的这些个皇帝里算是很好的一个了,唐朝也在他的手中走过了最后的辉煌,但是,就是这最后的一点点光,白居易也没有见到。】

唐,元和年间。

那他还真是不幸啊,白居易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

但这勉强也算个好消息吧。

至少知道了大唐不是就此衰败下去,还有辉煌。

哪怕他没有见到,有人见到了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李忱的这首《吊白居易》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白居易的创作生涯,“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白居易的诗仙称号虽然不如李白的响,但是却是皇家招牌。】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已经习惯自己诗仙称号的李白倒是没有觉得白居易这诗仙称号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这个唐宣宗说得挺好。

“冥路做诗仙”,白居易在那样一个时候,写了那么多帮助百姓的诗句,于百姓而言,于大唐而言,可不就是冥路诗仙吗?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我以为唐宣宗这里的意思是白居易不慕权贵,试想做了三十年的官,还买不起个房子,你说他贪慕权贵也没人会信啊。而后一句就是顺应天命、是知足的意思,应该是在夸赞白居易的人生态度。】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都没想到自己竟能得到圣人如此的夸赞。

他突然有些遗憾。

这位唐宣宗显然是认同他的。

如果自己生活在他的那个年代,那一切是否会有不同呢?

可惜幕中女子也说了,可惜没有如果。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孩子都能懂《长恨歌》的意思,胡人也能吟唱《琵琶行》,这里是夸赞白居易的文学成就,应该不是单指这两篇,只是代指,不过这两篇也算是代表作了。】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你”的诗名满天下,只要一想起你,大家都会十分悲伤。】

【一个皇帝给诗人写挽诗是很少见的,再者写得也确实客观而感情真挚,说明李忱是真的很欣赏白居易,也说明白居易的文学贡献不容小觑。】

大家想起幕中女子说的白居易对后世的影响力。

只怕也有这位帝王承认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