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2 / 2)

🎁美女直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都认同的,底下的人会不认同吗?

许多人都同白居易一样,他们在想如果白居易出生在这唐宣宗的年代一切是不是会不同。

这事情没有人能猜到。

但白居易写的那些东西本就是为官僚贵族所不容的。

想必他不管出生在哪个年代,都不会过得太容易。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白居易是个英雄人物。

【突然想起,我们开头说过的“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典故,那句话就像是一个预言,贯穿了白居易的一生,但是白居易的这一生虽然坎坷,仕途也并不算顺利,可他却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成为了古今中外极受影响的诗人,而且他还遇到了自己的至交好友,我相信就是白居易在世,他也会觉得自己不枉此生。】

唐,元和年间。

确实。

人生哪有完美的?

就算不遇上这样的苦痛,还有其他的苦痛。

有得必有失。

已然是不枉此生了。

思及此,他抬头问元稹,“此番,你有何打算?”

两人见面后,还没来得及好好地畅谈一番。

【因为人的一生本就不可能事事顺遂,而他虽时有敏感的小情绪,不似李白、刘禹锡那般豪迈豁达,可他是心系天下,“乐安天命”的白居易啊!】

【一生无悔,自然不枉此生。】

元稹沉默了半晌。

他先时是带着满腔的热忱回来的。

因为幕中女子提到了他们,即便他的名声不算好,但幕中女子到底没有完全否定他。

而且有白居易在,他们是好友,又是想法相通的,他觉得圣人会重新重用他们。

可是现在知道就算他们被重用似乎也无济于事,他突然就像是失去了目标。

该如何打算呢?

他还没有打算。

只道片刻后,说:“这巨幕要结束了,看看下个预告。”

不管怎么样,他们每一次都总能很期待下一次的人。

白居易自然不会拒绝,他其实也并没有想立刻得到元稹的答案。

他问元稹的打算,其实也是在问自己的打算。

他是怎么打算的呢?

原来,他和元稹一样,带着满腔热血往长安而去。

可若是根本无用,那他们去做什么呢?

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关于白居易到这里就结束了。

【今天的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的礼品是这个琵琶行联名音响,大家踊跃参加,下一个幸运儿就是你。】

幕中女子说着手中拿出一个琵琶,那琵琶不过巴掌大小,跟他们平日见过的泥塑差不多。

众人不知道什么是音响,只当跟先时的手办差不多的东西。

但是奇怪的是那琵琶下方缺了一块,应该是为了能在桌面上放稳。

果不其然,幕中女子直接将那小巧精致的琵琶放在了桌上,随即她开始介绍。

【开关在这后面,打开开关,旋转旋钮就可以了,这里面我存了几首。】

她动作着,随即便传出来乐声。

众人知道,是先时巨幕中出现过的《琵琶行》的歌声,竟是从那小东西里面传出来,众人惊讶极了。

“那是什么乐器?”

“音响?她方才说了。”

“抽奖抽奖,我要抽奖……”

抽奖自然是众人都不可能错过的事情,主要是幕中女子给出来的东西总是十分新奇,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若是他们不抽,那巨幕就会被挡住,这让他们不得不抽。

许多人还没抽奖就听到幕中女子说结束了,他们赶忙抽奖,只希望能快点看到预告。

【今天我们的视频就讲到这儿了,下一期视频我没有做单独的预告,到时候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我们提到过很多次的王安石。】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现在被压制着,一生的劲儿没处使。

他的很多观点都很有想法,但是却都是很难实施的,一提出来总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在他看来,要变就得大刀阔斧,瞻前顾后根本不可能成功。

然而幕中女子说过,他是失败了的,反对他的人也是抓住了这一点不肯接受他的一些提议,让资历尚浅的未来宰相王安石很无奈。

原以为就算幕中女子说到他也该是许久之后了,没想到竟来得这么快。

王安石心中紧张起来。

如此一来,众人应该都能了解到他的想法,而且也能知道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如果事实证明是真不行,不能为百姓造福,那王安石也不会非要坚持。

他出仕为官又不只是为了变法,若能有更好的办法,那就再好不过了。

除了他,其他人也有些惊讶,但如今他们一处做事的也是认同王安石的能力的,也是希望这次能让大宋繁荣起来,故而想法大多也与王安石差不多。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他若是不坚持变法,以他的才能或许能走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获得无尽的名利,但如果那样,王安石便也就不是王安石了。】

众人无不赞同。

王安石这小子,实在是太犟了!

但事实上,有时候还真需要他这性子,要不然很多事都没法开始。

【王安石这一生做过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事情便是领导熙宁变法,他实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但是这每一条都是在旧贵族的雷点上蹦迪,他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国强兵,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弊端,成为北宋后期党派之争爆发的导火索。】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也忍不住叹息。

这些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没人觉得王安石的那些法子不能富国强兵,但是他动了许多人的好处,那些人如何能善罢罢休?

他因着官家庇护,可以不管不顾,旁人拿他或许也没法子。

可那些人就能听之任之了吗?

他们的气还不是撒在了百姓的身上,而他们在这处丢失的还不是换一处又捞回来。

真正要做的话,就得徐徐图之。

苏轼脑子里浮现幕中女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觉得那话真乃是至理名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变,百姓依旧苦。

【许多人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我们熟知的砸缸的司马光,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辙兄弟,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砸缸?

司马光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但他很快没去纠结此事,因为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

即便远在家乡,他也听说王安石近来受皇帝重用,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等他服丧结束,回到朝堂那会是什么样的一副光景?

朝堂上还能容得下他吗?

不过现在来说,显然苏轼的影响力更大,连苏轼都反对,自己反对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

说是这样说,他心中还是在想法子能尽量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能够提出比王安石的办法更好的办法。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挑眉,这个高太后先时是有提到过的。

女中尧舜,极高的称赞了。

这次想来是会好好说说。

她或许也能从中学习一些。

不过幕中女子说王安石,想来是会站在王安石的那边,说不定是要反对这高太后的,于自己这样的身份不是太好的事。

但如今除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也没有任何法子。

有件事她却是很清楚的,她这个不被认同的女帝,比大唐绝大多数的皇帝做得好。

有些人仅凭着一个男儿之身就来诋毁她?

也就这点能耐了。

【然而王安石最大的政敌司马光却这样评价他,“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

②与王安石互怼多时的苏轼更是在《次荆公韵四绝》中写到“从公已觉十年迟”这样的诗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最大的政敌?

听到这样的形容,众人都有些惊讶。

先时虽然也提过,却没这般说。

如此,他们倒是要阻止司马光了。

如今众人都倡导变法,虽说王安石总惹得他们不高兴,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但到底是个为百姓谋利的。

反对他,那就是反对了巨幕,反对了官家的意思。

这朝堂上是容不下他的。

不过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又让众人收回了方才的心思 ,还是且先看看吧。

若是非要选,他们是还是会站在王安石这边的。

此乃大势所趋。

【他几次拜相,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安石一生信奉儒学,在《孟子》中写到“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哪怕所有的人都不认同他,只要孟子的精神不会变,他便不会觉得寂寥,他又吸取法家中富国强兵的思想,在《商鞅》中表示自己对商鞅的推崇,“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正是嬴政如今想要的。

当然,不是王安石的失败。

他要做的是看看王安石是如何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融合在一处进行变法,然后再看他们是为何失败的。

他嬴政要做,自然不能失败!

【然而,王安石身处的时代注定了他就如那孤勇者,没有人能从始至终地支持他的变法,他渴望如那伊尹、吕尚“兴王只在谈笑中”,却最终也只能是黯然罢相。】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都愣住了。

注定,什么叫注定?

还好不是说的注定失败。

那是不是说只要有人能从始至终地支持他的变法,那他的变法就能成功呢?

“兴亡只在谈笑中”,这是王安石的口气,众人都有些哭笑不得,却又在心中暗自赞赏王安石的魄力。

这小子,如果能更稳重些就好了。

【他是一个激进的改革者,却也是一个从容的文学家,他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每年过年都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在课堂上,“春风又绿江南岸”能从小学讲到大学,面对重重困难时,他告诉自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欧阳修是他的引路恩师,曾巩是他的至交好友,他与苏轼相爱相杀,亦敌亦友,他是绝世勇者,他是墙角寒梅,他就是王安石。】

墙角寒梅。

王安石怔愣片刻。

幕中女子提到的这些诗,没有一首诗他如今做好的,他很陌生。

这墙角寒梅听起来实在有些凄凉,但他还是了解自己的,只要认定的事,哪怕没人理解他,他也会坚持到底。

所以说做这寒梅,他也是能接受的。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幕中女子的声音突然缓了下去,变得有些沉重。

这是在夸赞王安石,也是在预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就在众人有些焦心的时候,巨幕却突然黑了。

一键三连的标识跳出来,众人都再次陷入恍惚之中。

又结束了。

他们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

因着这预告,众人才从白居易的生命中走了出来,如今再一回想,多有惆怅。

这些文人,怎的个个悲情?

虽说幕中女子就是专说悲情文人的,可众人都清楚得很。

这世间,文人啊!不悲情者寥寥。

唐,元和年间。

三连之后,白居易连忙让人裁纸研墨,说:“你先歇着,我给兄长和知退写信。”

元稹自然不会拦着,还劝说道:“你也不必着急,巨幕出现就是为了让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让我们以后能不留遗憾。”

白居易抬头看了他一眼,想起他也会因病而亡先自己一步离开这个世间,便不自觉地蹙了蹙眉头。

“我也那般认为。”

白居易确实是这么想的,除此之外他想不到巨幕出现的其他理由。

但是这不代表他就能完全放下心来,尤其是事关人命,这如何能改?

元稹当然知道白居易的担心,他自己同样是担心的,不过他也想好了,届时找个大夫好好调理调理身子,至于其他的,行乐当及时吧。

“先时你不是问我的打算吗?想必你是有想法了?”

白居易坐于案前,提笔说道:“稍等片刻。”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白居易的两封信就被送了出去,看得出来他是真急。

但把信送出去了也完全没能缓解他这着急劲儿。

他只得灌了一大口茶才说:“此番回京,我二人不若谋定而后动。”

就这么一句话,元稹也听懂了。

意思他们要变,不能再像从前那般了。

这回他二人势必会得圣人重用,这不必说,但这并不代表他二人就可以在朝堂上随意作为。

那些与他们对立的人始终与他们对立,就算是碍于巨幕,那些人明面上不敢做什么,私底下要做些什么那就很难说了。

朝堂凶险,这道理二人早前便懂。

可年轻时凭着一身正气,与那些人势不两立,搞得最后被贬了事,如此,既没有让那些人受到教训,反而害了自己和家人,实在得不偿失。

“以退为进,若圣人想要用我们,自然为我们扫清障碍。”

元稹看着白居易道。

“没错。”

白居易表情依旧凝重,“不仅是我们,如今怕是许多从前两不得罪的人这次也会站在我们这边。”

屋外起了风,像是要变天了。

虽然想好了他们回京时的态度,但这也并没能让两人放松心情。

因为圣人为他们扫除障碍,那才只是开始,他们要防止漏网之鱼的反扑,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的任务已经不像从前那般简单了。

估计许多人都希望他们能够挽救大唐危亡,即便从没人说过他们可以。

而这件事情,他们如今有机会去做,他们也一定会去做。

哪怕很难。

①本文假设李商隐给白居易写墓志铭这儿的传说都是真的。

②“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