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王安石
在白居易的解说过后,李隆基就陷入了迷茫之中。
大唐那么多皇帝都是因吃仙丹而亡,那他还要让人炼丹吗?
许多大臣也开始上书让他听巨幕之言不再信道炼丹,可是信了这么久的道,突然让他不信,他如何能做到?
然而有的时候心中埋下了什么种子,长得会比在土壤中还要快。
李隆基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也并没有颁布什么命令,但是他却很自然地就疏远了那些他曾经十分信任的道长们。
而在另一处的辋川别业,最近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王维信佛为的不是长生,所以幕中女子的话对他起不了太大的影响。
这一日他依旧坐在自己的屋内礼佛,带他诵读完一卷佛经,不过抬眼一瞥,就见自己的桌上凭空出现了一物。
只一眼,他便认出那东西正是仙石在巨幕之中出现过的幕中女子所提到的奖品。
王维很确信在他坐下时,桌上并没有那东西,那琵琶状的小东西就放在那里,任他如何盯着也不曾挪动半分。
过了许久,他才伸手轻轻触碰,那东西却真实存在。
王维将它拿在手中,手指轻轻摩挲,大抵是桃木所制。
随即他按照先时所看到的在那琵琶背后一摸,果真碰到几个凸起的地方,他只轻轻一按,又转了转旋钮,乐声乍然传出。
他抬头不见巨幕,显然那声音正是从这小琵琶中传出来的,且他不动作就并没有要停的意思。
一向淡然的王维也呆愣了好半晌,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处置此物了。
新城。
剪王安石的视频时何三月是很纠结的,因为王安石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散文,但是散文太长,在视频中并不好详细的解说。
那韩愈、欧阳修等人亦是如此,这让何三月愁了许久。
最后还是伍年劝住了她。
做视频本就是为了大家高兴,把能讲的可讲的讲好了就行了,毕竟她又不是百科全书,又怎么可能面面俱到呢?
她知道伍年当初真正欣赏她的视频,就是从她讲解苏轼的文章开始的,伍年最喜欢这些,可是知道她的难处,帮她整理数据的时候刻意抛开一些难讲的,只为了让她轻松一些。
何三月这个人很随意,最是容易受其他人的情绪影响,所以伍年这么一劝她,她就被劝住了,又高高兴兴地做自己的视频去了。
倒是有一件事颇为奇怪,这次抽奖抽到的竟然叫王维。
这些粉丝还真是有趣。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这臭脾气许多人都受不了。
除了长得其貌不扬,平日里也不修边幅,一开始看着还是个好小伙子,可这时间一长整个人那是跟臭水沟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恨得人牙痒痒。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幕中女子对他的评价让他这般目中无人的。
不管是资历长的还是那些年轻的,但凡是想要巴结他的,没有能成的,久而久之,个个也都对其敬而远之了。
王安石倒是并不在意这些人在背后对自己的看法,他该做自己的就做自己的,若是有志同道合的他当然愿意结交,可有些却是没什么必要。
这幕中女子对他是褒是贬,他自受着,若这时交了,到时候幕中女子贬损他几句,那些人又纷纷而走,闹得难看。
这样能在他出风头的时候,来找他的,那必然也是能在他没脸的时候毫不犹豫弃他而去的。
这世间道理大抵都是如此吧。
就这样,他冷冷淡淡一如往常地又过了一些时日。
那熟悉的声音终于也被他们给盼来了。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
【感谢大家这么长时间的陪伴,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坛政坛两开花的王安石。】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即便众人都已经从幕中女子话中知道这事情了,但是听到这样的说法,许多人心里还是有点酸。
本来王安石就有那本事,如今有了巨幕的夸赞,不管是朝中老人们还是官家都会更加器重他了。
【公元1021年,天禧五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后来他也时常被称之为临川先生。他的父亲也是官员,所以他的少年大抵是跟着父亲游宦各地,他曾经写过一首《忆昨诗示诸外弟》里面记录了一些他少年时的经历。】
【在这首诗中,除了有他的一些经历,还写出了他年少时候的志向,“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
小小年纪是口气不小,要与太阳争光辉呢,那时的他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王安石也与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志向高远,后来他还说“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虽然自己是才疏学浅,但是自己也想和那上古贤臣稷契一样,可谓是胸怀大志。】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和杜甫重逢同游的这段时间时常就先时幕中女子所讲的内容进行交谈。
对于王安石他二人是很赞赏的。
敢于逆流而上的人,不论是出现在哪个年代,都值得让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在看了上次的预告后,两人更是加深了自己这样的想法。
心中想法不被人所理解,可却又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内心,这是王安石,是李白,是杜甫,是许许多多与他们同样的人。
【说实话,年轻人有志向那是很正常的,但是像他的这种“欲与稷契遐相希”的志向以及像杜甫的那种“致君尧舜上”却是不多,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
若像他们这样的人多一些,那社会势必是会变得更好,因为不管这群如今是何模样,未来总是要交到他们的手中的。】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早知道这个道理。
可事实上,如今的日子好了,许多孩子好吃好喝地惯着,吃不得一点苦头。
国无危难,哪还有什么志向?
她增设武举,提拔寒门,可那些人只想着怎么算计那些寒门,怎么反对她的这做法,却始终不愿意去想想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得她的认可。
若是那些人真有本事,那她能让明珠蒙尘吗?
若是让了,定是那些人的本事还不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将此事听进去了。
他没让杜甫看出来,其实他一直在思考圣人给自己的安排,让他去国子监。
去国子监算是一个很折中的安排了。
李白心中其实是气恼的,这说明圣人还是并不愿意对他委以重任。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很清楚国子监对大唐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又也算是委以重任。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另一个同样被委以重任的李煜也如是想。
他如今是把宋人的未来掌握在了手中,若是他动些手脚……
看着手中还未融化的糖,他抿了抿唇,他就算是个畜生,也不可能对孩子出手。
若是他教好了这些孩子,说不定能得到宋人的尊重。
届时他也不算辱没了祖先。
【到了公元1037年,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他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好友,也同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两人是以文结识,曾巩对王安石是十分赏识的,还把王安石推荐给了自己的老师欧阳修,欧阳修也同样欣赏王安石的才能。】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欧阳修微微颔首,王安石的才能确实是不可否认的。
可如今他却觉得,有才能不一定能做好官。
不过,王安石既然能拜相,他也一定有他拜相的理由,只是他这性子还得磨磨。
也不知这巨幕如今说他,于他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愿他能够记得自己想要做什么。
【公元1142年,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和第四名给互换了。这件事情被记载在由北宋王铚编订的《默记》上,信不信的就看个人怎么理解了。】
此言一出,众人都惊了。
这怎么还换了呢?
赵祯面色一变,他先时确实是有此打算的,没想到竟被幕中女子说了出来。
也是,如今巨幕当前,哪还有什么能隐瞒的?
就算被幕中女子完全说出来,他也只能受着。
近来,众人对小事的容忍程度倒是降低了不少,他若不想提,也没人敢说什么。
【据文中记载,当时王安石本来是被考官评了第一的,但是那个时候考官改了试卷还不算完,还要给皇帝检查才能给出最后的结果,然而当时王安石的卷子中出现了一句“孺子其朋”,“孺子其朋”的典故出自《尚书》,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说的话,当时周成王才十二岁,周公就劝他要多与臣子好好相处。”
】
众人有些不大明白,这个典故但凡是读过《尚书》的就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有什么问题?
这话劝谏官家,官家就发怒了?
不应该啊。
思来想去也只能得出个伴君如伴虎的结论。
【大概是宋仁宗看到这话就莫名地戳中了他的自尊心吧,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十三岁即位,可能也受了当时许多臣子的或这样或那样的近乎控制的劝说,所以他大概并不乐意听这样的话,再者,十多岁的时候劝他,三十多岁还用劝十多岁小娃的话劝他,这能让他高兴吗?】
众人心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一个声音,这倒也是。
可是就因为这个就把王安石的第一给夺了,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
状元那是多少人能考的?
【不过依我看,这事可大可小,我觉得一般来说皇帝也不会有这么小气,因为这样的一点点小问题公私不分,当时应该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安石倒霉地碰上了不高兴的最终考核官,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
一瞬间那些平日就嫉妒王安石的人心里更不平衡了。
要不是这巨幕的出现,他可能就得不了如今的位置。
人都得公平,否则一定会引起旁人的不高兴。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一来,原本第四名的杨寘摇身一变变成了第一名,为什么第四名和第一名互换呢,因为当时的二三名都已经有官职了,不能做状元,于是杨寘就成了“连中三元”的神话,古代的科举可比咱们高考、考研难多了,而连中三元更是难上加难,要在乡试、贡试、殿试中都得第一,所以这个杨寘还是有点东西的。】
什么!
那还是王安石当状元好啊。
这杨寘本就是个有背景的,他哥哥是吏部侍郎杨察,杨察又是晏相的女婿,他平日里本就有些趾高气扬,若是让他连中三元,那尾巴不得翘到天上去了?
都说文人傲气,果真是一个比一个傲气。
众人完全没把自己算在里面,心说这世上如自己这般不傲的文人,不多了。
【不过这个事情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记载,王安石也没有说过,可能是存疑的,但即便这事情没有发生,王安石第四名,那也是很厉害的了。另外,《宋史》中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说的是王安石进士及第是因为欧阳修的提拔,一般我们认为这个可信度不大。】
欧阳修怔愣片刻。
他的提拔?他能做这种事?
别的不说,就这事情欧阳修一向知道轻重,他赏识的年轻人那般多,若是一个个的他都做主给他们安排,那他不成了结党营私了?
官家是最讨厌结党营私的。
这《宋史》那不是害他?
【及第后,王安石就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正七品,其实还是不错的,相当于是下基层历练了,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但凡是有点成就的,其实都是下过基层的,你连民生都不了解,如何搞民生建设呢?纸上谈兵,始终不行。】
清,乾隆年间。
这话深得乾隆的心,他早就想再次微服私访了。
此次私访就把重点放在书院和农民身上。
他相信幕中女子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话,还有这民生,都很要紧。
而他自己也能出去散散心。
【在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王安石回家乡探亲来到了金溪这个地方,他在这里写了一篇咱们都学过的文章《伤仲永》,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他无师自通,小时候提起笔就能写诗,然后“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神童少见,所以稀奇,他父亲就把他当赚钱工具,到处拜访他人以图利,不让他学习。】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王安石怔了怔,他记得这方仲永。
很久以前他就听说过对方的名声,可是上次他去金溪时看过对方的诗。
夸大其词罢了。
有些人或许是天生的聪慧,可怎抵得过不停进步的人。
就像幕中女子说的那样,都是需要积累的。
他一个孩子,毫无积累,能写出什么好诗,说他的诗好,也不过是同他那般的孩子比。
也不是他瞧不起人,至少他去看时,已然无甚稀奇了。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后来王安石去到金溪,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王安石也觉得神童稀奇,便去拜访求诗,但是王安石觉得他写的诗差强人意,这次再去,已经是“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了。】
王安石叹息,跟他想得一样。
人不能停滞不前,得打拼。
【为此,王安石得出了他的结论,他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受之天也”,因为是天赋,所以比很多人都厉害,但是现在方仲永成为了一个普通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矣”,后天学习不够。然后王安石又发出了灵魂拷问,像方仲永这样天赋的人不学习尚且成为一个普通人,那本就天赋普通的人,若是还不学习会成什么样子?“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众人语塞,瞬间明白了灵魂拷问的含义,还真是直击灵魂。
学习自然是重要的。
人这一生从生下来开始就在学习,而让人进步最快的便是书本中的知识。
欧阳修感叹,“这方仲永的父亲,当真胡涂啊!”
根据幕中女子所说这方仲永如今怕是还没有王安石的年纪,也不知如今接着学习还能不能行。
思及此,欧阳修赶紧叫了人来派人去找这方仲永。
好一番天赋,可不能白白地埋没了。
【我们不是常说吗?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你这个年纪,是怎么睡得着的?早在北宋时期,咱们的王安石就已经很清楚这个道理了,否管有没有天赋,都得努力。罗伯特·富尔格姆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当你不想努力的时候可以想想这句话,怎么能睡?不能睡!】
幕中女子突然激动,让众人都愣了。
唐,元和年间。
元稹和白居易已经启程了,不多时便能抵达长安。
他们也没急,慢慢赶路,恰巧在客栈见巨幕来,便也就一起观看了。
“这罗伯特·富尔格姆可真是个人物!”
元稹赞道。
白居易不置可否,“颇有祖逖闻鸡起舞之风,乃吾辈楷模也。”
【这篇文章不长,也就只讲了方仲永的一件事情,语言精炼,言简意深,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前面写出一个故事,后面再讲道理,王安石的很多诗文都是这样,所以他的哲理诗、说明文比较有名,但是他的缺点也是在这里,他的诗文常常因为说理、议论太多,导致少了一些文学的韵味。】
白居易蹙眉。
本来他看这篇文章觉得挺好的,想说什么说得清清楚楚的。
但幕中女子一说,也好像有点道理。
能解其意,能明其理,可是却并未觉得赏心悦目。
他与王安石都有同样的问题。
【像我们之前说白居易,我们怎么来以普通人的角度看他们的诗文呢,可能白居易就是直接给你举例子,让你自己去总结其中的道理,但王安石他也会举例,可能例子不会说那么详细,然后他会在例子说完之后帮你把道理给总结出来。】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看了看这个王安石的文章。
他也认为对方写得不错,不过确实读起来没有李、杜、苏轼、曹子建那些人的诗文舒服。
但却给了白居易不小的启示,他自己再也不用害怕旁人看不懂自己的诗句了。
他不仅可以写序言,更是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在后面说出来。
不过这也是需要讲究的,写在诗中的话,还要整体看起来和谐,不能为了说理而说理。
这巨幕的出现,当真是让他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啊。
【像王安石这种文章咱们往往都不用看前面的内容,只需要找到他的观点就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了,阅读理解困难户的福音啊,不过呢,这并不能说明王安石写的诗文不好,相反就只是从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当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王安石的写作是很成熟的,不过这也只是相对于其他人的来说,于他自己后期的文而言,那还是有点稚嫩在里头。】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幕中女子对王安石的夸赞让王安石颇有些想笑。
这是在夸他没错,可是夸得却是不清不楚,倒是会帮他得罪人的。
不过王安石倒也不是多在意。
只要是实话,他也乐意听。
【也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是这样,王安石写作语言精简,所以他的文章基本上都有一种力量,当时他还写过一篇驳论文《读孟尝君传》。什么叫驳论文呢?就是辩驳旁人的观点,当时,人们都认为孟尝君是一个十分善于结交人才的人,他手底下什么人都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英雄不问出处。】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曹操一向施行的。
只要有用,对方曾经是个什么人又有什么要紧?
反正到了他的麾下,全部都得老老实实地听从他的调配。
这个王安石是他想要招揽的。
只是可惜了,这么多的有志之士,偏偏只能看却不能用。
要是幕中女子能再多说些他们这时候的能人就好了,可是幕中女子都说过了,那些文学人才几乎全在他邺城。
他一时间还真不知这是好消息还是不好的消息。
不好是这世道竟就这么几个能人,好是,他没有,旁人也没有。